关键词为 “地震” 的文章

三峡水库和地震

by Yan on 5月 16, 2008

四川地震发生以来,有一个流言说三峡水库脱不了干系。

世界上确实有人类活动诱发地震的记录。比如往很深的矿井里灌水,建造大型的水库,核弹测试等,会在就近诱发小型的地震。但不可能引起大地震,人类活动与地壳运动相比,太渺小了。[1

美国地质调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地理学家帕森斯(Thomas Parsons)评论说:“有些证据证明地表上巨大的水压可能会引发小地震,但不可能会造成巨大地震,因此就四川地震来说,三峡水坝可能会引起小震动,但与大地震无关,大地震本来就会发生的。”[2

王晋康:临界

by Yan on 5月 15, 2008

那篇预测地震的“诡异”文章运用的所谓“可公度”方法来自翁文波院士。原来王晋康写过一篇科幻小说:临界,里面文教授的原型显然就是翁。转贴一下,实在是太应景了。

------------

王晋康:临界

——谨以此文献给我仰慕的一位科学家。但本文不是报告文学,人物情节均有虚构

1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1990年6月22日,因为此后数月令人惊怵的日子是从那天开始的。那年,我14岁,姐姐文容16岁,爷爷文少博78岁,奶奶楚白水75岁。
离亚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三个月,在北京随处可以摸到亚运会的脉搏。街上到处是大幅标语,高架桥的栏干上插满“迎接亚运”的彩旗,姐姐和我的学校里都在挑选亚运会的自愿服务人员,公交车司机在学习简单的英语会话。只有爷爷游离于这种情绪之外,仍是独自呆在书房里埋头计算。那天早上,奶奶比往常起得更早,作好早饭,拿出一套新衣让爷爷穿上,昨晚她已逼爷爷去理了发。她端详着穿戴整齐的爷爷,笑道:
“哟,这么一打扮,又是一个漂漂亮亮的老小伙啦。”
姐姐和我都起哄,说爷爷真漂亮,爷爷帅呆啦。爷爷像小孩子一样难为情地笑着。爷爷老啦,确实有点“老还小”的迹象,笑起来像小孩一样天真。他在生活琐事上一向低能,现在更离不开奶奶的照顾。爷爷生于豪门望族,当年的文家二少爷也曾是风流倜傥。但他从英国留学归来便选择了一项最艰苦的职业——地质勘探。50年的风雨已经彻底改变了他的气质,现在,从外貌看来,他更像偏远农村的乡村老教师。

研究一篇成功预测了汶川地震的诡异论文

by 同人于野 on 5月 14, 2008

  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国互联网上的青年们在爱国热情中表现了无比的成熟和冷静,所有谣言,阴谋论和迷信都不攻自破,失去了市场。一个最令人关心的话题是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关于蟾蜍搬家之类的动物预测,现在网上的文章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了。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我今天在格致上看到的一篇学术论文《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PDF下载:http://gezhi.org/files/earthquake-sichuan-related- paper.pdf)。
  
  通过仔细的分析推理,我认为这篇论文完全不合逻辑。不合逻辑的学术论文很多,但这篇论文诡异之极。
  
  这是一篇发表在正规学术期刊《灾害学》上的一篇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这篇2006年发表的论文的主要结论是:”在2008 年左右, 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6.7 级强烈地震”。不是2007,不是2009,不是2010,是2008。而且这篇文章没有像其他算卦文章一样同时给出几个”可能的”年份:明确无误的,完全不给自己留余地的告诉我们2008年四川要发生一次大地震。
  
  这篇只有区区四页的论文没有用到任何地震专业知识,一般人都能轻易看懂(建议读者马上自己去看一下再回来看我的分析),这篇文章所需要的唯一数据是该地区以往发生6.7级以上地震的年份。实际上,文章的四位作者来自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根本不是搞地震的。因此这必然是一篇令专业地震学家怒不可遏的地震预测论文。
  
  做过智商测验的人都熟悉这样的智力题:
  - 一个数列的前面几项是 1,3,5,7,9,11,请问下一项是什么?
  答案当然是13,一看就知道是等差数列。
  
  再看一道稍微复杂一点的智力题: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by Yan on 5月 14, 2008

又发现这篇文章:

基于可公度方法的川滇地区地震趋势研究

龙小霞, 延军平, 孙虎, 王祖正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 川滇地区为我国大陆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 地震活动频繁。在对川滇地区强震灾害数据分析的基础上, 应用三元、四元、五元可公度法分别预测了该地区下(几) 次可能发生强震的趋势, 以便能更好地配合防震减灾工作。

让人唏嘘的是文章的结论里写着:“……在2008 年左右, 川滇地区有可能发生≥6.7 级强烈地震……” 虽然预测的方法对学物理的我来说很离奇。

via

破坏性地震可以预测么?

by Yan on 5月 13, 2008

ttong 提到发表在《中国工程科学》上的一篇文章:孙 威,破坏性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孕震物理模型及临震信号,《中国工程科学》2007 年7 月第 9 卷第 7 期 7-16 页。

[摘要]讨论地震前兆有它自已的孕震物理模型,地震孕育全过程分为加载、相持、卸载、短临和临震五个阶段;多次震例证明,破坏性地震的孕震物理模型是会重复和再现的;提出了追踪地震前兆信息,循序渐进预报地震的分析方法,对地震预报的阶段性进行了实用性的划分,有希望实现对破坏性地震的预报。

全文可在这里看到。

不知道同行是如何评介这篇文章的。作为外行,我觉得它至少有点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