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为 “地震” 的文章

汶川地震一周年

by Yan on 5月 11, 2009

明天就是汶川地震一周年了,许多杂志都以此为题做了封面文章,天涯上有篇文章进行了比较阅读。看不到内容,了解一下各刊的选题也很有意思。

《科学新闻》更是做了一期专刊,来调查形形色色地震预报的真相,讲解地震科研的现状。的确,去年地震之后,有许多预报的传言。很多人认为地震可预报,并以此责骂地震局。也许这个专刊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一点真相吧。在这里可以免费下载。

意大利地震

by Yan on 4月 7, 2009

4月6日凌晨发生在意大利拉奎拉市附近的地震,到目前为止已经造成 200 多人死亡。看到英文的科学 blog 圈里,有很多人非常迅速地科普了下这次地震的地质构造,比如:123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和一些大众化的 blog 的焦点却在别的地方。因为有报导说,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 Giampaolo Giuliani 曾经预测拉奎拉城市附近可能会在3月29日 发生地震,但被当局指责制造恐慌,被迫删除发布在互联网上警告。

“啊,原来本来可以避免灾难⋯⋯可恶的当局⋯⋯”这样子的 meme 在灾难之后,因为心理因素,不可避免地会非常流行。但是,当地政府是否真地做错了?

同样地,我也看到一些科学 blogger 出来解释为什么 Giampaolo Giuliani 做的“预测”没有用处。基于氡气排放的地震预测之研究虽然进行了很多年,但一直没有被证明确实可信。所以考虑到错误警报会造成的危害,政府部门自然不会轻易采纳。

经历过汶川地震,这种事情我们容易理解了。

1963年到1998年地震震中位置分布

by Matrix on 4月 6, 2009

非常有意思

通过分析网络点击定位地震位置

by Yan on 6月 30, 2008

我们都知道震中的测量原理。今天在《新科学家》上看到一则新闻非常有趣。它说:

网站访问分析,作为一种探测地震的方法,可能挑战专门的地震测量仪器。一次地震后,欧洲-地中海地震中心(EMSC) 的访问数激增,因为人们都急忙登录网站查看发生了什么。EMSC 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访问的 IP 地址,可以定位地震。他们的文章里 (Eos, vol 89, p 225) 有一个实例:2007 年发生在大西洋亚速尔群岛附近的地震,15 分中就精确定位了。

如果地震发生地区的网络连接受损,从网站访问情况里也可以了解到,这就提供了其它设备不能提供的关于地震破坏的信息。

初看觉得挺好笑的,但再想想觉得这种这种方法在某些情况下还真是有用的。这也算互联网一种意外用途,每台联网的电脑实际上是一个传感器。

震中是怎么测出来的

by Yan on 5月 20, 2008

地震发生后,震中是如何测出来的?其实基本原理挺简单的。

地震波有面波与体波之分,体波又分为纵波(P 波)与横波(S 波)。纵波的振动方向平行于传播方向;横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前者的传播速度比后者快,而且比值恒定(?)。因此,通过测量纵波与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就可以了解地震离地震台的距离。

这样子,我们就知道震中在以地震台为圆心,测得距离为半径的园上某处。如果有来自两个地震台的数据,震中就可被锁定于两个园的两个交点。如果有三个地震台的数据,原则上就可以完全锁定震中位置了:三个园的共同交点。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没有那么简单明了,需要很多地震台的数据来减小误差,这是需要那么密集的地震台网的原因。

关于地震的纵波横波先后到达的现象,常举打雷闪电的例子。雷和闪电同时发生,但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小时候,父亲告诉我,看到闪电后,数一、二、三,如果这时还没有雷声,那就不用害怕了,雷声不会太响,因为它离得很远。

链接:

1、USGS: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s
2、Wikipedia: Seismic Wa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