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中是怎么测出来的

by Yan on 5月 20, 2008

地震发生后,震中是如何测出来的?其实基本原理挺简单的。

地震波有面波与体波之分,体波又分为纵波(P 波)与横波(S 波)。纵波的振动方向平行于传播方向;横波的振动方向垂直于传播方向。前者的传播速度比后者快,而且比值恒定(?)。因此,通过测量纵波与横波到达地震台的时间差,就可以了解地震离地震台的距离。

这样子,我们就知道震中在以地震台为圆心,测得距离为半径的园上某处。如果有来自两个地震台的数据,震中就可被锁定于两个园的两个交点。如果有三个地震台的数据,原则上就可以完全锁定震中位置了:三个园的共同交点。

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没有那么简单明了,需要很多地震台的数据来减小误差,这是需要那么密集的地震台网的原因。

关于地震的纵波横波先后到达的现象,常举打雷闪电的例子。雷和闪电同时发生,但因为光速远大于声速,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小时候,父亲告诉我,看到闪电后,数一、二、三,如果这时还没有雷声,那就不用害怕了,雷声不会太响,因为它离得很远。

链接:

1、USGS: The Science of Earthquakes
2、Wikipedia: Seismic Wave

6 comments

[…] 地震发生后,离震中较近的地震监测站,获得信号进行计算。明确这是一次大震后,把警报发向各地。这里打了一个时间差,因为警报信号是光速传播的,而地震是声波,所以警报能在地震之前来临。 […]

by 地震预警 – 格致 on 2011/03/12 at 16:45. 回复 #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