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涯” 分类下的文章

愚蠢的重要性

by Yan on 12月 4, 2008

有人指给我看这篇文章:The importance of stupidi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直译他的标题作为标题,是不是很标题党。

作者讲他多年后遇到以前一起在研究生院的同学,她从研究生院退学后去了哈佛,现在成了资深的律师。问到她当初为什么退学?她说因为研究生的生活让她觉得很愚蠢,几年时间一直觉得自己很蠢,所以受不了、退学了。

然后作者说,一直认为她是很聪明的人,她成功的职业生涯也说明了这一点。作者不解为什么她会觉得自己蠢,想啊想,直到第二天他终于明白过来。

他接着说,科学也让他觉得愚蠢,而且他已经习惯了,习惯到主动找机会让自己觉得愚蠢的程度。为啥呢?他说,念博士做研究,与中学与大学时期不同。中学与大学时期,我们上课,然后考试。知道试题的正确答案,说明学得不错,感觉良好。但念博士不同,你必须做个研究题目。而好的题目,必须是之前未知的,不清楚的,没实现的,还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的。好了,这样的好题目放到你面前,开始时你自然会发现自己啥也不懂,啥也不会了。

更槽糕的时,这种状态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你想做好科学的话。因为想做出点有意思的发现,你必须投入到未知领域里去,而这个未知领域永远是无限大的。相反,我们所知到的倒是有限。所以,要从学生成功转变为研究者,必须习惯于觉得无知。

所以“我不知道”的回答,比“我知道”更能代表科学。

11月8号科学blog圈聚会简记

by Harrison on 11月 16, 2008

到会各组织、成员及组织特色:
科学松鼠会:姬十三、Yami、猛犸、Gary;年轻而发展迅速的科普blog圈
煎蛋:杨光、帽子;有趣的科普内容译文聚合群体blog
奇迹文库:季燕江;早期做预印本和电子书,现在有做读书会(journal club)的想法
集智俱乐部:Jake;对系统科学及相关问题感兴趣,网上平台有网站、豆瓣组、blog和google group,线下活动丰富多样
格致:Harrison;聚焦科学技术的群体 blog,用户群体较年轻,成员当中海外学子和物理学专业者较多,组织较松散,网站技术较好,有一批关注科学2.0的成员
科学网:孙宁、何姣;中科院旗下《科学时报》的网上官媒,以科研立项方式获得资助,进行科学传播媒体的探索,其“科学网博客”教授和老师用户较多,但目前页面设计方面较陈陋,预计明年改版

关于格致的定位和特色问题的讨论:
1.季燕江老师提出,格致拥有很多海外成员,科学素养很高,但因为地缘上的分散性使得线下活动难以举行。但格致可以与参会的各网站和组织联系,通过合作来组织线下活动。
2.从igezhi.org和wordpress平台下诸多插件的开发来看,自号为“格致管道工”的桑葚技术基础非常好。但从目前格致的状况来看,瓶颈也许不在技术方面。

关于加强对研究生支持、提高科研主力质量的一点建议

by gezhi on 10月 24, 2008

转贴自饶毅的 blog。早该加强对研究生的支持了。

----------支持的分界线---------

(此建议草拟于2007年,修改和签名在2008年1月完成,2月提交国家有关领导,两周内得到正性答复)

Cover letter

出于关心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57位海内外科学家建议国家注重对我国研究生的支持。

我们有一定代表性:既有80岁的老院士、也有年轻的教授;既有国外、也有国内和最近回国的;既有北大清华、也有哈佛斯坦福;既有生物医学、也有数学。

目前,对研究生的支持还值得加强。支持他们是推动科教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根据国家情况,支持研究生,可以增加经费,也可以不太多增加国家投入:在已有国家科教投入中,提高现有科研经费允许用于研究生补助的份额就可以缓解研究生们的状况。国家也可以分步做。当然,也可以有一定标准和选择性。

谢谢您们认真考虑。

北京大学 饶毅 清华大学 施一公 Duke大学 王小凡

建议信全文

关于加强对研究生支持、提高科研主力质量的一点建议

研究生是我国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主要力量。

当今世界各国的基础科研都十分倚重研究生(硕士、博士)。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扶持体现着一个国家在科研方面的长远战略眼光。相对欧美国家而言,研究生在我国的基础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人数还是成绩来看,研究生都是中国基础研究的绝对主力军。

研三病

by Yan on 10月 9, 2008

饶毅教授的这篇10月5日发表于科学网的《美妙的生物荧光分子与好奇的生物化学家》,事实上成功预测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文中提供了许多该领域的背景资料,非常值得一读。

另外,在文章的最后,他提到了“研三病”,非常精辟。

现在,做科学研究的人很多,认识科学工作者的人更多。人们发现科学界很多人并不崇高。原来一些得奖的人不仅热衷于获得认可,而且为了得奖去做很多学术政治,有的不断和评选委员会拉关系,有的到评奖机构蹲点“合作研究”,有的贬低其他人工作。还有些科学工作者做研究纯粹为了利益,对学术不感兴趣,甚至造假。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这样导致了我称之为的“研三病”:也就是一些水平相当于研究生三年级的人,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群体非常悲观,自认为看破科学界的红尘,愤世嫉俗,走向反面,认定为好奇而做科学的人早已灭绝,断言已经没有纯粹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家。

有些科学工作者一辈子都摆脱不了这种病,看不到科学的美,看不到科学家追求美的品味和探索真理的高尚,这不仅影响他们自己的科学研究、动力、动机,而且描黑整个科学界,甚至成为科学界的不良分子。

偶在相当于研究生三年级的时候也有这个阶段,看到不少教师间的斗争,觉得没有意思,甚至想离开学术界。直到毕业时,实在觉得念完博士不干这行有点可惜,才走下来的。

现在想来,还好当时没有跨出那一步,我自觉还是很喜欢干这一行的。

现实与理想之间不仅仅只有差距——论理想的破灭

by aya on 8月 22, 2008

从小,我没有想过做一名科学家,我的志愿是做一名医生。也许是父母的灌输,我的意志觉得努力做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就是我这一生的使命和职责。
高考的发挥失常使得我的第一个理想破灭。我与梦想中的高校失之交臂。虽然,从现在来看,那也不是一所多好的学校。这样,我进了一所具有专业特征的学校的有机专业。选择这个专业并非个人喜好、也非服从分配,而是父母认为这是这所学校招生最多的专业。
诚然,招生最多意味着这个专业在这个学校实力较强,师资配备较好,但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这个专业却未必适合,毕业后几乎所有的女性同学全部转行,其一是因为专业毒性的问题,其二是因为该专业的辛苦程度,如果对其没有非常强烈的兴趣和志向,谁也坚持不了多久。
其实,我在最初很喜欢我的专业,因为它是学校中众多学科中最让我感觉有成就感的一个,由于突出的成绩也让我深信这是适合我的学科,那时我20岁。但当我们接触到生命科学的内容,我发现我对其具有的浓厚兴趣和我对生物化学的复杂、繁琐内容过目不忘天赋使得我决定向这一方向发展。于是,我决定包括本市一所知名综合性高校的生化专业。
我们被席卷在考研热潮当中,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明确参加考研,虽然最后能够坚持下来的人只有5人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