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号科学blog圈聚会简记

by Harrison on 11月 16, 2008

到会各组织、成员及组织特色:
科学松鼠会:姬十三、Yami、猛犸、Gary;年轻而发展迅速的科普blog圈
煎蛋:杨光、帽子;有趣的科普内容译文聚合群体blog
奇迹文库:季燕江;早期做预印本和电子书,现在有做读书会(journal club)的想法
集智俱乐部:Jake;对系统科学及相关问题感兴趣,网上平台有网站、豆瓣组、blog和google group,线下活动丰富多样
格致:Harrison;聚焦科学技术的群体 blog,用户群体较年轻,成员当中海外学子和物理学专业者较多,组织较松散,网站技术较好,有一批关注科学2.0的成员
科学网:孙宁、何姣;中科院旗下《科学时报》的网上官媒,以科研立项方式获得资助,进行科学传播媒体的探索,其“科学网博客”教授和老师用户较多,但目前页面设计方面较陈陋,预计明年改版

关于格致的定位和特色问题的讨论:
1.季燕江老师提出,格致拥有很多海外成员,科学素养很高,但因为地缘上的分散性使得线下活动难以举行。但格致可以与参会的各网站和组织联系,通过合作来组织线下活动。
2.从igezhi.org和wordpress平台下诸多插件的开发来看,自号为“格致管道工”的桑葚技术基础非常好。但从目前格致的状况来看,瓶颈也许不在技术方面。季燕江老师认为,格致在技术方面应该做减法,而非加法。最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针对海外成员多的状况扬长避短,如格致可以成为一个各科学blog圈国内成员与国外成员交流的一座桥梁。
3.考虑国外的科研条件和科学氛围的相对成熟性,我(Harrison)认为格致的海外成员是一笔很好的人脉资源。除了科学研究方法、经验和心得之外,大家还可以在此平台上交流科研生涯规划问题,提供信息互助等。通过社区化加强成员之间的互动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Science杂志网站旗下有个ScienceCareers子站,至少目前我们可以讨论与其类似的话题,为这些文章涉及的话题,提供一个来自学生和年轻科学家/科研工作者的自下而上(bottom-up)的视角。
4.专业构成方面: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格致成员中物理专业的较多,交流可能还好;化学、生物等专业的似乎太少,也没有能形成有效的交流。有意思的是,在国外的blog圈子里,也是物理学家bloggers最多最活跃,做理论的bloggers较多较活跃。这可能与生物学和实验方面的研究竞争较激烈、科研工作者时间紧压力大有关。但在科普领域,从目前虽年轻但发展最火的松鼠会看来,似乎还是生物方面的数量居多,也较受欢迎,这应该是因为生物方面的科普知识与多数人更贴近,更易引起关注。
5.关于线下活动:集智俱乐部的线下活动搞得有声有色,负责人Jake介绍说,集智开始是专注于网上的交流,有段时间也进入了瓶颈期;后来通过线下活动,恢复了活力。现在集智已经发展出两周一次的线下活动惯例,覆盖了讲座、读书会、电影节、看展览、编程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从参加的几次活动,我个人认为,线下活动是集智俱乐部最大的亮点之一。

=========分割线========
季燕江老师的几个观点:
1.专业者与兴趣者的差别仅在于细节。在框架上,兴趣者是完全可跟专业者达到相同程度的。
2.民科问题,终究可以还原为一个教育问题。
3.任何一个网站或组织,其资源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只做有价值、有兴趣的、独特的事情。

其它议题:
1.科学松鼠会的发展历程和人员组成
2.煎蛋的“放弃CC协议”风波和版权保护问题
3.奇迹文库的“民科”热情高于“官科”问题
4.集智俱乐部的瓶颈期及其突破
5.格致的瓶颈期问题(见上面讨论)
6.科学网的网站改版问题

========后记========
这次聚会最早缘起于格致负责人桑葚在格致三周年的一个“怨妇”帖:格致陷入低谷,萌生退意。此贴引起广泛讨论,松鼠会姬十三提出在北京的科学blog圈举行成员代表聚会,遂成。
作为格致的唯一赴会代表,除了被桑葚抓壮丁因素之外,也是带着一个比较研究的问题而来的。我个人从07年初担任国内最大的生态学论坛“普兰塔”的版主,这是一个由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所长等建立的一个论坛,其资源获取和发展驱动机制中,自上而下(top-down)的成分较大。最初被格致吸引,除了对科学2.0这个话题的关注之外,更希望观察这个纯自下而上(bottom-up)的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历程。此次参会,更了解到各相近组织不同的发展历程和模式,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题外话,关于科学2.0:科学2.0是在Web2.0时代科学传播方式的相应变化趋势。我认为的科学传播至少包括科学普及和学术出版两个领域。后者一度很热,特别在国外,相关的网站有Nature旗下的Nature NetworkConnotea、Elsevier下的2collabs、老牌学术书签网站CiteULike、ISI的EndNote WebResearcherID等,但目前看来,似乎仍然未有突破。我认为原因是目前尚未出现一个能够将扁平化趋势和同行审议机制的矛盾解决好的方式。许多类似网站出现了民科出没、官科退散的现象,这是即便Nature等大牌也暂时无力避免的。
这次聚会没能见到奇客资讯三思科学的代表,也没能见到李淼老师等知名的独立科学blogger,以及原定参会的另一位格致代表lochmeters,是一大遗憾。希望以后有机会。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