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涯” 分类下的文章

Ding 效应

by Yan on 4月 14, 2009

我一位同事在美国念博士的时候,研究组里有很多中国学生,其中一位 Ding 非常有名气。

教授让他模拟一个东西,他说好好。没过多久,就完成了,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教授说,啊,我弄错了,其实是那样那样的。Ding 说,好好,我再去算算。

第二天,他找着教授说,计算好了,与结果十分吻合。教授看了看说,实验结果其实是那样那样的。Ding 说,Okay,Okay,我再去算算。

第二天,他又告诉教授,计算好了,与结果十分吻合⋯⋯

这么来回几次后,大家都笑了,称这种现象为 Ding Effect。

以上是我阅读了大河这篇文章之后联想到的故事。中国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一般习惯于训示型的师生关系。这是我首先想到的问题。

莫要轻易谈恋爱

by 大河 on 4月 13, 2009

师生之间,渐行渐远。这在国内似乎是普遍的事实。我很关心这句话:“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恰如一场恋情,进程很难顺利,并常有一个痛苦的结局。”因为采访了Yan,所以把这篇文章贴在这里。

全文:

论文不端与学术体系的扭曲

by Yan on 3月 16, 2009

格致曾经介绍过 Deja Vu,一个“似曾相识”文章数据库。两篇文章相似度高,很有可能是有剽窃发生了。前不久,该项目的作者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迅速成为媒体的焦点。

曾经参与格致的大河,现为《科学新闻》杂志的记者,刚刚写了一篇报道:剑指论文不端,其中特别讲了 Déjà vu 数据库里有关中国的问题。我摘录一些在下面。摘录的比较多,所以觉得有压力,尽力多写一点评论,所以是为评论而评论。:)

对于论文剽窃,不容置疑是不端行为,而且执行起来必须非常严格。比如,我知道这样的情况。

从来都是贪嗔痴

by kosmos on 3月 15, 2009

有一段没大关心那些所谓博客圈的事情了,今天逛了一些,了解到两件很热闹的事情:
1个是围绕中科院金属所张志东声称解决了3维伊辛模型精确解的争论;
2个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王鸿飞与加拿大Ecole Polytechnique de Montreal地球物理学教授嵇少丞的骂战。

相关的帖子我是看了半天,可能有不想花这半天功夫的,所以我大概介绍下原委,以我的理解和立场,想看原始资料的,可以搜他们在科学网的博客。

PRL意味着什么

by lochmeters on 12月 17, 2008

对于做物理的人来说,发篇PRL是值得庆贺的事情。 这种感觉基本上从无名小卒到成名大家都相似吧? 这不, Marvin Cohen最近在PRL撰写了篇essay,写道自己对PRL发表的心情: 

Speaking personally, I was trained to do the best research I could do and to try to ‘‘get a PRL’’ to announce what I had done. My second publication as a graduate student was a PRL, and I remember being
incredibly proud. Although I’ve had the good fortune to publish about 100 PRLs since then, the thrill is still there when I get an acceptance notice. I’m sure that most physicists  feel the same 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