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ex

by Yan on 6月 5, 2008

继 UCSD 的 J. E. Hirsch 提出评价研究者成绩的方法,h-index ,之后,出现了众多变体。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的 Qiang Wu 最近往 arXiv 贴了篇文章:The w-index: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the h-index,提出了个新变体 w-index。

这个 w-index 和 h-index 很类似,是这么定义的:A researcher has index w if w of his/her papers have at least 10w citations each, and the other papers have fewer than 10(w+1) citations. 如果一个研究者有 w 篇文章至少有 10w 个引用,而其它文章的引用数少于 10(w+1),那么他/她的指数为 w。

(h-index 的定义:A scientist has index h if h of his/her N papers have at least h citations each, and the other (N − h) papers have no more than h citations each. 如果一个科学家有 h 篇文章至少有 h 个引用,且其它 (N – h)篇文章的引用数不超过 h,那么他/她的指数为 h。)

举个例子,霍金的指数为 24,意思是说他有 24 篇文章曾被引用过至少 240 次,同时他没有 25 篇文章被引用至少 250 次。说起来比较饶口。

w 与 h 的差别在于它更强调一个科学家最顶尖的文章。两种指数做出来的排名很不一样,比如,物理学家按 w 指数排名前五位:威腾(41),安德森(26),霍金(24),Marvin Cohen(23),Frank Wilczek(23);按 h 指数前五位:威腾(110),Marvin Cohen(94),安德森(91),Steven Weinberg (88),Michael Fisher(88)。

Elsevier 收集的科技写作与报告的指南和课程摘要

by Yan on 6月 3, 2008

Elsevier 收集的一些国外大学有关科技写作与报告的指南和课程摘要:

1. Purdue: Mathematical writing: Tips and Guidelines
2. Dr. Annalisa Crannell, Franklin & Marshall College
3. PSU: Writing Guidelines fo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Students
4. John Wilkins, Ohio State U: Writing & speaking about physics & astronomy
5. Gary Ritchison: Scientific Literature and Writing – Biology
6. GMU: Guide to writing in the Biology Sciences
7. UC Davis: Revising Scientific Prose
8. 周耀琪教授:如何写好英文科技论文

flash 版元素周期表

by Yan on 6月 3, 2008

这里有个 flash 版的元素周期表,挺酷的。

有趣的制造:从口红到汽车

by Yan on 6月 2, 2008

和菜头推荐了一本书:有趣的制造:从口红到汽车。这里的读者应该也感兴趣。

平时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口红、巧克力、奶酪、牛仔裤、割草机、汽车、吉他、拉链……

多数人对这些东西的构造完全不了解,本书就是写给那些有怀疑精神的人、有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向人们一一剖析物质世界的构成。揭示的是隐藏于受欢迎的食品、舒适的衣物、复杂的机械和创造性的方便用具背后的秘密。本书所选择的各个物品代表了影响工业、运输、音乐、食物、休闲和生活方式的科技的发展和前进趋势,包含了具体的、对各个生产步骤地详细描写,科学术语和定义的简单描述,并且每个章节都使用图片和标注进行辅助说明。

在线阅读(可惜没有图片),TXT 下载

从根本上讲讲为什么翁氏方法不可信

by Yan on 6月 2, 2008

格致上目前最热门的文章,同人于野写的《研究一篇成功预测了汶川地震的诡异论文》下面署名 Bulak 的朋友写了个长长的回复:从根本上讲讲为什么翁氏方法不可信,觉得很有价值,比如他对灾害的预测与天文预测的不同之处的说明。

我把这个回复发表为帖子,这样子能有更多的人能看到。以后如果有这么详细的回复,考虑发表为独立的 blog,链接一下被回应的文章就可以了。

-------------

翁老先生可能通过几次计算认为用可公度法预测灾害是可行的,但是,天文上的预测跟灾害上的预测是一样的吗?

在我们预测一颗行星是否存在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而灾害在预测的时候还没有发生。
已经存在的行星自然会影响到整个太阳系的排布,而灾害发生的规律跟一场尚未发生的灾害有关系吗?
从这个角度来讲,翁老先生试图用预言行星的方法来预言灾害,这个思路从出发点上来说就有问题。

为什么太阳系的天体分布存在可公度性?因为太阳系是一个近似稳定体系,它的变化极其缓慢。因此我们在研究其可公度性时,是将其作为一个稳定体系单独拿出来研究的,所以我们才能得到天体分布可公度的结论。如果我们用运动的眼光来看问题,恐怕我们得到的结论就没这么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