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为 “科学传播” 的文章

“科学传播”,而非“科普”

by Yan on 12月 12, 2008

不喜欢“科普”这个词汇,如果有人称我为科普作者,我甚至会不安。不喜欢这个词汇的人不只我一个,多数人(包括姬十三)谈到这个问题时会说:“科普”给人居高临下的暗示,我有你不具备的知识,我来教给你。

可能真有人是那么做的,大众似乎也习惯这种被“科普”的角色。也许是在这种背景和考量之下,连岳在给科学松鼠会的新书的序中说,科普作者应该谦卑,应该用爱来科普。但是作为偶尔也会写写科学的科学工作者(非科普作者),直觉其中有误解的地方。科学写作如何又必须摆出谦卑的姿态,必须有爱了。就像要求作家,歌星们谦卑,有爱一样,虽然不幸地,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

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是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结果,但在中国是被想当然地认作目的的。用科普来指代科学传播,用目的来命名一种行为,这也许是让人不安的根源。人们多以实用性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传播,赋予其太多社会责任,为什么科学传播不能以自得其乐的方式来做呢?

一般人(包括连岳)理解中的“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但这其实只是科学传播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只好来点老生常谈,不喜欢的跳过。)科学传播还应包括科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的传播。科学传播也不应该是单向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交流,科学工作者也会从中受益。

再说咖啡夜谈,从《自然》杂志2005年的一篇小文章说起

by focuscope on 4月 4, 2007

新知客,智慧并娱乐

这是2005年5月份,在准备《新知客》的样刊是写的一篇旧文字,没有想到在科学传播这个话题上,城内的人(专业科学工作者)和城外的人眼中的风景依旧迥异。也罢,我们置身的位置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而角度不同,自然景观也就不同。但是,无论如何,我希望科学不要仅仅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因为科学今天太成功,科学今天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是如此深远,科学与以前所有的人类关于世界和自己的学问相比无疑是显学中的显学。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科学过去是,而且将来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今天我们关于世界和存在极为精确而有效的语言,但它不是唯一的语言。而且它的源头与未来都都与全体人类个体,与人类文明的荣枯休戚相关。

由咖啡夜谈想到的 – [2005-05-29 http://yunnan.blogbus.com]

[ 随笔 ]
  没有人会否认,现代化使我们置身于越来越复杂的生存环境里。人类个体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这个环境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安东尼·吉登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学》前言中举了个喝咖啡的例子:他说:“一旦喝了一杯咖啡,就等于卷入了遍及世界的一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它“把地球上一些最富裕和最贫穷地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