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而非“科普”
by Yan on 12月 12, 2008
不喜欢“科普”这个词汇,如果有人称我为科普作者,我甚至会不安。不喜欢这个词汇的人不只我一个,多数人(包括姬十三)谈到这个问题时会说:“科普”给人居高临下的暗示,我有你不具备的知识,我来教给你。
可能真有人是那么做的,大众似乎也习惯这种被“科普”的角色。也许是在这种背景和考量之下,连岳在给科学松鼠会的新书的序中说,科普作者应该谦卑,应该用爱来科普。但是作为偶尔也会写写科学的科学工作者(非科普作者),直觉其中有误解的地方。科学写作如何又必须摆出谦卑的姿态,必须有爱了。就像要求作家,歌星们谦卑,有爱一样,虽然不幸地,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
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是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结果,但在中国是被想当然地认作目的的。用科普来指代科学传播,用目的来命名一种行为,这也许是让人不安的根源。人们多以实用性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传播,赋予其太多社会责任,为什么科学传播不能以自得其乐的方式来做呢?
一般人(包括连岳)理解中的“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但这其实只是科学传播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只好来点老生常谈,不喜欢的跳过。)科学传播还应包括科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的传播。科学传播也不应该是单向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交流,科学工作者也会从中受益。
所以,很有必要用“科学传播”一词来取代“科普”,一方面能扭转公众对此事的误解;另一方面科学作者们可以享受科学写作,而不必把谦卑放第一位。私人的好处,我也不用老跟人解释格致不是科普网站了。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