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分类下的文章
LAMOST
by sinophysiker on 1月 22, 2009
最近突然迷上了看星星。一个比较大的国内新闻就是LAMOST(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的建成(其实是几个月前了)。新期的Sky&Telescope杂志也发了个Top Story,说这是中国天文学的一个大进展。官方网站http://www.lamost.org
说起来国内天文类的杂志真的很少。早期的天文爱好者杂志虽然还在出,但是报亭早就没有了。新出的《中国国家天文》整体质量的确还是有待提高,个人感觉编辑风格过于老化,感觉像七八十年代版的《十万个为什么》那类风格。2月期里介绍戴文赛先生的文章里还出现“戴先生在逆境中….仍坚持学习马列主义”这样的句子。编辑部对于目标读者群很明显需要做更深入的调查。而且零售价巨贵。就算订Sky&Telescope一年也不过五百多人民币。
男人就是需要这样的大玩具阿。
谁写综述文章才合适?
by Yan on 1月 20, 2009
综述文章如果写得好,比较容易获得较高的引用率,但写综述文章不容易,不是所有人都“能”写的。陈安的这篇“谁才有资格写文献综述?”讲的就是这个事情。
记得当时写完第一篇综述的时候很兴奋,觉得很象篇论文的架势了,于是,跟导师商量,能不能去投稿啊?
结果,回答是兜头一盆凉水:不行!
我是后来才明白为什么不行的,因为当时导师没有做更多的解释。明白这个道理的原因是在看了很多篇发表在比较好的学术期刊上的综述之后,因为那些综述的作者一般都是某一领域里的大家,在该领域已经做过多年甚至数十年的研究积累,正因为此,看该领域的问题才会比较透彻和全面,对别人的工作才有去评述的资格和能力,如果仅仅是一个该领域的入门者,看了几篇或几十篇论文,并没有在该领域做任何研究工作,尤其是连论文发表都没有,就贸然地去写综述,确实会显得非常可笑。
教授让新入实验室的研究生/博士后调研一下某个小方向的文献,看看有什么可做的,也会让他在组会上讲讲。但国内常见的情况是,很多人把这样子写成的文献调研报告当综述文章投稿,而且很神奇地被一些期刊接收发表了。
从莫斯科学派看苏联基础科学的发展
by kosmos on 1月 16, 2009
苏联几乎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欧美,持续了将近1个世纪,其中最大的底气之一,是他的基础科学之强盛,并进而决定了他具有独立研究先进技术的能力.所以考察这样一个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极端穷困的国家,何以能够发展出强盛的基础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很好的一个样本,是莫斯科数学学派的发展历史.
在彼得大帝一世(1672~1739)之前,俄罗斯是基础科学方面,几乎比中国好不到哪里去.彼得一世有远见,着眼于科学在俄罗斯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例如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并陆续为科学院聘任了一些当时的科学大家,例如欧拉\哥德巴赫\伯努利等等.当然,这些人也就是在俄国有吃有喝住一段时间而已,但肯定给俄罗斯科学教育界带来了影响,尽管是很缓慢的影响.
约1百年之后,俄国本土出现了一个罗巴切夫斯基,他发现的非欧几何,成为俄罗斯本土出现的第一个排得上号的数学成就.然后这种酝酿的状态再持续了1百年左右,一直到19世纪晚期,出现了以车比雪夫为中心的彼得堡数学学派,包括马尔可夫\李亚普诺夫\伯恩斯坦\克雷洛夫\维诺格拉多夫等.主要围绕解析数论\概率论和数学分析,应该说,还是处于经典分析的范畴,相比同时代的法德科学中心,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进入20世纪之后,叶果洛夫在莫斯科大学开办数学讨论班作为种子,莫斯科数学学派开始崛起,并成为促使数学从经典数学转入现代数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叶果洛夫和姆罗德舍夫斯基一起开的讨论班,最初以由经典分析衍生出来的微分几何为主题,而几何问题的分析学应用,促使人们需
自由空间中电磁波的局域负速度
by zqyin on 1月 12, 2009
Observation of Locally Negative Velocit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in Free Space
我们都知道电磁波在介质中的行为是非常复杂的.我们可以调控介质的参数,使得电磁波的速度减慢,甚至降为零.我们也可以在介质中观测到超光速现象. 而这篇发表在PRL的论文讨论另外一种更加一般情形下光的行为:在自由空间的近场光学区及其附近,光的波前是怎么运动的?
论文通过理论与实验表明,在近场以及近场区与远场的过渡区,都包含了朝光源运动的负速度项.随着距离的增大,在远场区,只剩下了向外运动的正速度光.负速度光的速度不是常数.论文解释说,在近场区,光并不是往外传播,而只是"演化".只有距离光源足够远的地方,光才看起来像是传播.最后,作者用这个现象解释了最近人们对超光速实验的争议.
锂:大爆炸理论的最后疑难?
by Shea on 12月 31, 2008
宇宙大爆炸之后的最初几分钟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也许有一种元素可以告诉我们……

取下你的手机电池,你就能“亲密接触”一下已经存在了大约137亿年的一种化学元素。是的,它就是锂,化学元素周期表中排在第3位的化学元素。锂和其他的轻元素,包括氢和氦,被认为是在宇宙诞生之后几乎不到1秒钟的时间内由原初的核反应过程所形成的。在稍后的5分钟多一点的时间里,宇宙便“制造”出了现今宇宙中所有普通物质的基本成分。在其后的几十亿年的时间里,这些物质会慢慢聚拢成团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星系和恒星。
宇宙诞生早期的轻核形成过程被称为“大爆炸核合成”。我们对于大爆炸核合成的绝大部分过程的认识是极为准确的。事实上,对宇宙中氢和氦丰度(含量)的测量结果和理论预言的精确相符,因此许多宇宙学家将此做为支持大爆炸理论的最强有力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