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话语权的分配

by kosmos on 2月 17, 2009

比较一下两个场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报纸杂志业,和21世纪初这10年来的互联网网络阅读。
这两者正好相距100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报业概况
1815年,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在马六甲出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gine);
1850年,上海《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
1870年,王韬在香港开始中文报业;
1872年,上海《申报》;
1893年,上海《新闻报》;
1890年后,李提摩太(Timothy Richard)、傅兰雅(John Fryer)、李佳白(Gilbert Reid)在北京。
1896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
1897年,作为报纸附刊的《消闲报》,首次引入文学副刊;随后李宝嘉(伯元)《游戏报》;由此开始出现大量文学副刊与小报;
1903年,梁启超《新小说》;
1904年,狄楚青《时报》,章炳麟在上海《苏报》、《国民日日报》;
《太平洋报》
。。。。
内容与读者分布
鸳鸯蝴蝶-礼拜六派,占据了上海三份主要报纸《申报》《新闻报》《时报》的文学副刊。
。。。。
整个20世纪初的社会觉醒、意识形态、文化变革、文学,几乎全部依托这些报纸杂志和书籍而出现而发展。同时,这些报纸杂志书籍,也养活了一代相关作者。
这个商业模式很简单,就是纸质媒体的销售本身和广告。

从莫斯科学派看苏联基础科学的发展

by kosmos on 1月 16, 2009

苏联几乎以一国之力,对抗整个欧美,持续了将近1个世纪,其中最大的底气之一,是他的基础科学之强盛,并进而决定了他具有独立研究先进技术的能力.所以考察这样一个在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极端穷困的国家,何以能够发展出强盛的基础科学,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很好的一个样本,是莫斯科数学学派的发展历史.

在彼得大帝一世(1672~1739)之前,俄罗斯是基础科学方面,几乎比中国好不到哪里去.彼得一世有远见,着眼于科学在俄罗斯的发展,做了一系列的事情,例如建立了彼得堡科学院,并陆续为科学院聘任了一些当时的科学大家,例如欧拉\哥德巴赫\伯努利等等.当然,这些人也就是在俄国有吃有喝住一段时间而已,但肯定给俄罗斯科学教育界带来了影响,尽管是很缓慢的影响.

约1百年之后,俄国本土出现了一个罗巴切夫斯基,他发现的非欧几何,成为俄罗斯本土出现的第一个排得上号的数学成就.然后这种酝酿的状态再持续了1百年左右,一直到19世纪晚期,出现了以车比雪夫为中心的彼得堡数学学派,包括马尔可夫\李亚普诺夫\伯恩斯坦\克雷洛夫\维诺格拉多夫等.主要围绕解析数论\概率论和数学分析,应该说,还是处于经典分析的范畴,相比同时代的法德科学中心,还处于比较弱的状态.

进入20世纪之后,叶果洛夫在莫斯科大学开办数学讨论班作为种子,莫斯科数学学派开始崛起,并成为促使数学从经典数学转入现代数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叶果洛夫和姆罗德舍夫斯基一起开的讨论班,最初以由经典分析衍生出来的微分几何为主题,而几何问题的分析学应用,促使人们需

关于科普的吵闹

by kosmos on 12月 11, 2008

最近有个关于科普的吵闹,蛮大声,起源是松鼠会网而优则书,出了本书,然后请了个“文化人”连岳作序,对于这个序在松鼠会的网站上起了争持,有人叫好,有人叫不好。然后这个争执传染到牛博网,传染到一堆网络博客那里,包括科学网的博客社群,包括物理专家李淼。。。
这个事情我看很好,松鼠会是姬十三组织起来的,他组织出书,爱找谁找谁,有异议的人估计是潜意识把松鼠会等同于中国科普了,因此而觉得找这么个文化愤青(或者说被理科生蔑视的文科生)作序,有污中国科普。
且不说“中国科普”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早年俺也参杂过“中国科普”,发过百来篇所谓的“科普”,个中甘苦自知之。
首先松鼠会出来不容易,民间一堆人,借助一些媒体的力量,和网络IT群的力量,松鼠会在满中文网漂浮着的大神之中,跳了出来,很值得高兴,学科学的人总算有了一个发声。而这个发声,由于其特色日彰,也引起了评论的分化。
支持者觉得好,用富于网络色彩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比起传统的大百科式语调、动脑筋爷爷式语调、漫游未来世界式语调、三九健康网式语调…要明显高一筹。

分析学.1.1

by kosmos on 11月 27, 2008

分析学

序言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庄子.養生主》

分析学是从我们数数的技术出发,而发展出来的一大系强有力技术,用于分析这个世界里面到处呈现出来的函数或方程。

我的目的不是要修整出一个完美的建筑物,而是遵循人类认知演进的道路,直截而行;而公理的方法,只是作为一个清洁的技术,以臻至干净利落之境界。

 

高能物理之历史。2

by kosmos on 9月 25, 2008

6,基本粒子就在我家里
卢瑟福是该上场了,但,在我讲述他眼花缭乱地玩弄阿尔法射线以探测原子内部结构之前,得花开又一枝,讲讲就住在我家的基本粒子。

何谓基本粒子?就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其内部结构的粒子。
一个乒乓球,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只知道外面看起来,是带色的,不是很重。。。那你也可以称呼它是基本粒子。
可惜的是,你还看到什么别的东西,是由乒乓球垒起来的吗?
没有?没有那就没意思了。
除了乒乓球,我们每个人的每天,都与至少两种基本粒子直接生活在一起,光子和电子。
你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到了新的一天,那就是光子射进你的眼睛,打到你的眼球视网膜上了…
然后你抓过手机,看到一条新短信,那就是光子射到你的手机,带动你的手机肚子里面的电子流动,连锁反应直到你看到短信显示在屏幕…
但是,你会说,我哪里看到了什么基本粒子,什么光子电子啊。。。
是的,你没“看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角色,都是我们直接看不到的,除非我们使用更高的能量,更精巧的技术,才能逼迫它们单独地闪亮现身于无比繁杂的存在之舞台,更主要的是,现身于你眼前!

先不说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