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为 “生物” 的文章
(达尔文笔记本上画的生命之树)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里,用“生命之树”的概念来解释物种的演变。原始的物种,通过不停地演变,分化,才到达目前丰富多样的生态。这个简洁的图像是如此强大,到目前为止还是多数人的理解,包括我。不久前,《新科学家》一篇专题文章讲解了生物学家们现在的观点:生命不仅把基因传递给下一代,也会横向传递到别的物种。基因水平转移在原始的生物间很平常,但最新的研究发现,即使是在动植物界,基因水平转移也是存在的。据说,病毒会不停地剪切/粘贴 DNA,人类有一半的 DNA 是由病毒横向输入的。
有的科学家说基因水平转移可精确解释简单生物的演变,但对于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它的影响还是很小,纵向演化,也就是“生物之树”的图像还是成立的。但考虑到那些简单生物占到总物种的 90%,而且已经存在 38 亿年,而复杂物种从 6.3 亿年前才开始,生物演化的整体的图像更应该是一张网。我们熟悉的复杂生物的演化之树,只不过是这张网上一不规则突起而已。
演化图像的改变意义重大,《新科学家》的文章暗示,目前的生物学就像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即将面临重大变革。达尔文的“生命之树”就像牛顿的力学,多年来一直很好用,但在新的发现下,暴露了局限性。
《仰望星空》科普系列征稿
by 大河 on 5月 24, 2007
《仰望星空》科普系列征稿
世界的尽头是什么,生命的长度有多少,我们不知道。我们很希望有位神仙姐姐站在世界的尽头,“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事实上,只有一个面目不清自称是上帝的老汉在那里自赏。当我们起身寻往那里的时候,老头儿屁颠屁颠儿过来了:
“嘿,你娃还一无所知呢!”
是呵,我们还不知道“一”,也不知道“无”,这不是已经上路了吗?就如弗郎荷费的墓志铭,“他接近了星星。”这群“一无所知”的人们醉心于天上的的星汉灿烂,天上的风云变幻。每一个深深的夜里,他们仰望着深远的星空,并把每一颗星的信息传达给地上的人们。
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那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民族。“把星空的信息传达给地上的人们,让更多的人来仰望星空”,这就是科普的意义。相信这么多人一道上路,风姿绰约的神仙姐姐终会忽然心动,于是五百年的呼唤等来她的一霎回眸。
关于科普:
科普就是科学,是赋予真正科学精神的科学,绝对不是小儿科,绝对不是仅仅把只是通俗化,决不仅仅作为知识的传声筒;
科普不仅仅是流行,不只是取悦大众,决不是科学娱乐化;
科普需要给人以思考的空间,给人以启发
《仰望星空》定位:
经典的,耐人寻味的,能够流传下去的科普;
征稿具体操作:
1. 我们筹划作一个科普系列,先做物理科学专辑与生命科学专辑(人工智能领域整合到生命科学专辑);数学专辑亦在筹划中;
2. 文章要求:
适合大中学生阅读,尤其适合高中生,专业深浅程度要控制好;
保证文章信息的准确性,我们将请国内外有关专家进行审阅;
语言尽量通俗,专业术语需要适当解释;
A clash of two cultures
by Yan on 2月 14, 2007
自然杂志上一个小随笔:A clash of two cultures。这里的两种 cultures 指的是物理和生物学术圈的文化。从我上大学时就听人讲,学物理的与学生物的思维方式有多大区别,看来直到现在依旧是个话题。如文中所述,这种区别已经存在至少一个世纪。
In the past, biologists have been little concerned about whether their findings might achieve the status of a law. And even when findings seem to be so general as to warrant thinking of them as a law, the discovery of limits to their generality has not been seen as a problem. Think, for example, of Mendel’s laws, the central dogma or even the ‘law’ of natural selection. Exceptions to these presumed laws are no cause for alarm; nor do they send biologists back to the drawing board in search of better, exception-free laws. They are simply reminders of how complex biology is in re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