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分类下的文章

科学巨人-牛X顿

by madean on 5月 16, 2008

 3月28号是牛顿的忌日,但是知道的人很少,我们毕竟更关心沈殿霞和张国荣。其实牛顿老师在科学圈里曾经很有权势,被女王封了爵位成了贵族,官至皇家造币局局长兼皇家学会会长。如果阿尔伯特没有辞了以色列总统的话和他有一拼。  

说他有权势并不仅是官大,主要是贡献大。如果17世纪就有诺贝尔奖的话,牛顿老师至少能连续垄断4届物理学奖(分光计;力学体系的构建;反射望远镜;万有引力),同时为了表彰他在炼金方面的造诣,再奉送他一届化学奖。而且这孙子鼓捣出了流数术,所以菲尔兹数学奖也要给他。要知道,他的这些发现基本都是在26岁以前获得的,30岁以后牛顿就开始玩票了,成天琢磨上帝和炼金,以及怎样把莱布尼茨搞臭,捎带手的把以前的发现整理成书。所以你能想象到他在当时的欧洲是如何的一呼万应,敢跟他叫板的只有莱布尼茨和大主教贝克莱。牛老师死的时候,全英国的名流以给他扶柩为荣,全欧洲的名流蜂拥伦敦。来自法国的傻逼文科生伏尔泰在国葬现场大受刺激,回去就写了首诗,嫉妒之情溢于言表。   

听中正大学校长吴志扬的演讲

by 魔群月光 on 4月 4, 2008

星期三,台湾中正大学的校长吴志扬来南大做了演讲。原定的题目是《时空中的牛顿方程》,因考虑到避免演讲太过专业化,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将题目改成了《几何发展简史》,吴志扬正是拓扑与微分几何方面的专家。

吴志扬根据自己多年对几何的思考选出了人类历史上几何学发展的十件大事,并说明了为什么这十件事是重要的。

1. 毕达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这个定理的诞生标志着人类有了方向的概念,向东走3步,再向南走4步,等于转一个角度走5步。吴教授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能理解这个定理(是不是本民族发现的倒不重要)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文明,中国人懂这个定理,埃及人也懂这个定理,否则他们造不出金字塔。

2. 阿基米德测球的体积。还有中国人也发现的一个定理,就是两个物体,无论形状是否相同,只要每个横截面的面积和高度都一样,那么它们的体积就相同。阿基米德很会计算物体的面积和体积,这是因为他当时已经会求一些简单的无穷级数了。

3. 笛卡尔的坐标系。从数学的角度来说,坐标系的发明使得几何问题可以代数化,由此推出了Galois理论,再进一步就是代数几何。同时,吴志扬还认为这是现代西方国家拥有高度文明并领先东方的基础。

4. Newton和Leibniz发明微积分,以及力学理论的建立,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这之前,人类虽然会计算诸如圆和矩形的面积,但对不规则的几何体则束手无策,微积分发明后,不规则的图形面积也可以计算了。

康奈尔大学基因工程及杂交水稻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吴瑞先生去世,享年79岁

by xiaotieqiu on 2月 16, 2008

[康奈尔纪事]2008年2月14日

康奈尔大学基因工程及杂交水稻领域的先驱者和奠基人吴瑞先生去世,享年79岁

原文版权属于自康奈尔大学网站 翻译:小铁球
最初发表:译言(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xiaotieqiu/4762)

2008年2月10日,吴瑞在卡尤加医学中心因心脏骤停辞世,享年79岁。吴瑞教授是康奈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学教授,是公认的植物基因工程领域奠基人之一,他最先利用转基因技术研制了多种抗虫、抗药、抗旱及抗盐碱的水稻品系。

吴瑞于1970年发明了第一种DNA测序方法以及一些DNA克隆的基本方法。之后,其他研究者经过多次改进和创新,使这种方法更加高速有效。改进后的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并为以后DNA序列测定奠定了基础,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完成、水稻以及其他物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都得益于吴瑞创始的方法。这一方法还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探索产生不同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帮助。

吴瑞出生于中国大陆,在美国接受教育。他作为中国大陆和台湾两地政府的科学顾问,在生物科技和教育方面的中美合作领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1999年,他承诺捐赠50美万元在康奈尔大学建立吴瑞研究生奖学金,每年支持一个分子生物学或遗传学领域的一年级研究生。在之后的五年里他继续捐赠,建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奖金,每年授予一个分子生物学或遗传学领域的一年级研究生助其完成学业。

[转载] 中国百年物理史的几个第一

by on 1月 20, 2008

从爱因斯坦缔造“奇迹年”开始,世界物理学发展已历百年,我国的近现代物理学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到发展的过程。日前,记者采访了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研究员戴念祖,他饶有兴趣地向记者介绍了中国百年物理史上一些鲜为人知的“第一”和“最早”。

“物理学”名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

戴念祖说,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除了有称为“格致”的一些书籍外,陆续有“重学”(即力学)、电学、光学等物理学分支的中译本出现。第一本被称之为“物理学”且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学教科书,是依日文本翻译并由江南制造局于1900年出版的《物理学》。

这本书的翻译者是清末民初的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王季烈。“这个王季烈家里可是出了不少大家!”戴念祖补充介绍说:王季烈的母亲谢长达是近代著名的女教育家,王季烈同一辈中有王季同、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下一辈中更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淑贞、何泽慧、何怡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的泰斗人物。

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博士

我国的第一位物理学博士叫李复几。戴念祖介绍说,李复几早年就读于长沙习武学堂和上海南洋公学。1901年获奖学金资助,于当年冬天到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和芬斯伯里学院学习,毕业后又在伦敦机械工程师研究所实习一年。1905年赴德国波恩皇家大学继续深造,在著名物理学家、大气中氦的发现者凯瑟尔的指导下,从事光谱学研究,于1907年获该校高等物理学博士学位。

Hawking vs Susskind

by Yan on 11月 4, 2007

Thirty years ago, Susskind and Hawking met in Werner Erhard’s mansion. In that house, Hawking explained why he thought that the information was lost during black hole evaporation. Susskind was the only one who really understood this heresy – wrong heresy, as we know today. via: Lu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