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生涯” 分类下的文章
注:此文来自 yaoheng (思语无声) 的翻译,他贴到了格致的留言里。为了更多人能看到,我帮他发表成论坛帖子。
—————–
本篇文章翻译自 cosmicvariance.com 上的所谓“主动提供的建议(Unsolicited Advice)”。原文本是一个关于读研的系列,这儿我只是尝试着翻译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由于翻译者本人水平所限,错误在所难免,希望有心人不吝赐教,共同探讨。
——-题记10月6日
Cosmic Variance 上有一系列 Unsolicited Advice:怎么选择大学;怎么选择研究生院;怎么上研究生;怎么做好研究生⋯⋯怎么申请教职。
很值得一读。中间还缺如何选择和做博士后,估计 sean 很快会写的。:)
有人有时间把它们翻译成中文么?
一份科学类杂志的编辑工作机会
by Yan on 8月 11, 2007
转贴一个在豆瓣看到的招聘广告:
工作单位:某海外在中国投资的新杂志
杂志性质:面向大众的科学类杂志
工作地点:北京
工作性质:编辑
语言要求:熟悉德语或意大利语,或西班牙语,对汉语的要求比外语更高一些。
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完善,对数理化、地理、天文、计算机有兴趣,且有一定基础。
其他要求:
1.有过写作或编辑经验为佳。
2.求知欲强烈。
3.热爱文化传播工作。
共招4人
薪酬待遇:在业内列于前茅。
如有兴趣,请发送以下资料到此信箱:pv789@126.com
1份简历;
1份简述对传媒(杂志)的认识;
3-5篇阁下最为满意的文字作品(无主题与体裁的限制,未曾发表亦可)
10本阁下最欣赏的书的书名。
截止时间:8月31日
非常感谢!
欢迎大家在格志发布这类信息。
窥探生活、分享发现
卷首:《新知客》2007年7月
一个意外的机会得知,《纽约客》杂志最近对北京的天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专门派出了记者住在北京,想搞清楚老天爷在奥运期间是否会和爱面子的北京人顶牛,比如动辄不下雨,或者连日阴雨绵绵。
翻看日历,奥运已仿佛从明年夏季向这里招手。首都北京的气温从5月到6月三级跳似地迅猛跳升20度,街道上顿时弥漫着37度的蒸腾热气。公车上,地铁里薄露透的短装互相拥挤,年轻人的荷尔蒙填满了裸露的手臂和修长大腿留下的空间。这是一个互相窥视的季节。《纽约客》关心北京的天气虽然匪夷所思,但是,从满足美国读者窥视欲——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的本能的角度来看,也很正常,何况纽约客们一向具有生活在别处的情结。
偷窥是一种生物间普遍存在的行为。在食物链等级分明的动物世界:鹰从高空窥视着他的猎物,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伺机发动攻击,所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经典行动中都包含了暗中的窥视和准备。文明社会已经解决了人类的许多基本需求,比如衣食住行,许多原始的本能已经退化。但是偷窥作为一种坚强的本能却依旧保持着它的行迹。
本期杂志的封面话题从个体行为,本能冲动,将对窥视的关注扩大到社团、组织、国家,结果我们发现科技的发展使我们日趋生活在一个几乎赤裸地被窥视着的时代。先锋而无畏者已经开始主动自暴隐私,来利用窥视欲达到成就自我的目的。偷窥在现代人,现代科技,现代生存的语境下变得热闹而纷繁芜杂。这恰恰突现了偷窥的力量依旧强大。
触摸的回报
卷首:《新知客》2007年6月号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798工厂的一间书店里看到高氏兄弟“给陌生人一个拥抱”主题摄影。虽然在此之前我已经从不同途径了解到这两位先锋行为艺术家的大胆实践,但是那本画册依旧深深震撼了我,尤其是在还未完工的空旷楼宇里,由孤独和冷漠的都市人构成的群像。
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就像一道环环相扣的魔咒,我们念着它得到了财富,但是失去了自由,我们念着它获得个人实现,但是失去了认同。现代都市作为工业的城堡集中了所有这些问题。到底是城市设计的缺失导致冷漠,还是人们本来惧怕交往而使促进交往的公共空间其实百无一用,为此人们还在争论不休。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日益密集的城市建设,缺乏人性化考虑的城市空间设计会加剧社会交往空间的缺失。今天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加倍面临着孤独症的侵蚀,这也就是为什么由高氏兄弟发起的“抱抱团”能够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得到如此之多的响应和关注的原因吧。相比已经工作多年的60年代人和70年代人,年轻的80后更容易地陷入到孤独之中。今天上网而不是读书,看电视而不是读报已经大有彻底驱逐书报刊的趋势,浏览海量信息的压力导致人们只关心自己圈子里面的事情,浅阅代替书刊则使深交深谈变得艰难。一旦被孤独捕捉,都市也就成为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家也成了居住者隔绝自己与外界的囚笼。设想一下,如果键盘、鼠标和网络,成为我们选择接触世界的方式。岂不浪费了上帝为人类所赋予的丰富触觉、细软十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