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分类下的文章

2008 诺贝尔物理学奖

by Yan on 10月 7, 2008

2008 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三个日本物理学家:


Yoichiro Nambu(南部阳一郎), Enrico Fermi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USA,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mechanism of spontaneous broken symmetry in subatomic physics(亚原子物理中的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


Makoto Kobayashi(小林誠), High Energy Accelerator Research Organization (KEK), Tsukuba, Japan

and Toshihide Maskawa(益川敏英), Yukawa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YITP), Kyoto University, Kyoto, Japan, “for the discovery of the origin of the broken symmetry which predicts the existence of at least three families of quarks in nature(发现对称性破缺的来源,预言至少三类夸克粒子的存在)”.

这里有一份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背景资料

朗道百年

by Yan on 10月 1, 2008

今年是物理学家朗道诞生 100 周年,《物理》杂志上有一篇郝柏林写的纪念文章《朗道百年》,可免费下载。郝柏林是见过朗道,经过他的“最低标准”考试的。

朗道的《理论物理教程》在物理系、特别是理论物理专业学生间是非常流行的。我从来也没有读,所有搞不了理论物理。:(

冯端先生

by joyphys on 9月 30, 2008

冯端先生
<<物理>>杂志2008年第四期

深厚的家学渊源

1923 年6 月11 日冯端出生于古城苏州.父亲冯祖培是绍兴人,作为旧时代的文人,1905 年,他陪伴亲友去参加县试(考秀才),竟考中了案首(即第一名).绍兴本是人才济济之地,在几百个读书人中脱颖而出,考上案首自然是颇不容易的.但随后科举制度废除了,冯端的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只好走绍兴文人的老路,投身作幕僚(俗称师爷),四处奔波.曾先后在南昌、南京、六合、无锡等地任职,担任过秘书、科长,县长等职务,家人随父亲任所变换而经常迁徙.
父亲从无锡卸任之后,将家迁到了苏州.因为父亲认为苏州毕竟是文化古城,有利于子女的培养和教育.于是决定让母亲带着孩子定居于苏州.为了全家的生活,父亲孤身前往安庆、济南、福州等地任职.1923 年冯端出生于苏州.当时大哥冯焕8 岁,姐姐冯慧6 岁,二哥冯康3 岁.也许正是父亲的这一英明决定,成就了此后赫赫有名的“冯氏兄弟”:冯焕(美国通用公司高级工程师),冯康(著名数学家),冯慧(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和冯端(著名物理学家).冯端先生感慨地说:“我们几个孩子大致依循了类似的途径:从苏州中学附属实验小学到苏州中学,再就读于中央大学.大哥冯焕从小爱学习,为我们带了好头.”

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2008年天才奖

by joyphys on 9月 28, 2008

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2008年天才奖
http://www.macfound.org
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2008年天才奖,得奖者不拘性别、年龄与学历,遍布各行业领域。
二十五名得主如下:
Chimamanda Adichie,31岁美国女作家,探究其祖国尼日利亚的种族冲突。
Will Allen,男,59岁,美国黑人农民,利用低成本的耕种与生产技术,为城市居民提供健康食物。
Regina Benjamin,女,51岁,美国农村家庭医生,为阿拉巴马州条件不好的社区提供高品医疗服务。
Kirsten Bomblies ,女,34岁,德国马普发育生物研究所植物进化遗传学家,因研究新物种如何产生而得奖。
Tara Donovan,女,34岁,美国雕塑家,将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转化成艺术品。
Wafaa El-Sadr ,女,58岁,美国传染病医生,研究艾滋病与结核病。
Andrea Ghez ,女,43岁,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天体物理学家,通过新型地面望远镜研究恒星和黑洞。

高能物理之历史。2

by kosmos on 9月 25, 2008

6,基本粒子就在我家里
卢瑟福是该上场了,但,在我讲述他眼花缭乱地玩弄阿尔法射线以探测原子内部结构之前,得花开又一枝,讲讲就住在我家的基本粒子。

何谓基本粒子?就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其内部结构的粒子。
一个乒乓球,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内部结构,只知道外面看起来,是带色的,不是很重。。。那你也可以称呼它是基本粒子。
可惜的是,你还看到什么别的东西,是由乒乓球垒起来的吗?
没有?没有那就没意思了。
除了乒乓球,我们每个人的每天,都与至少两种基本粒子直接生活在一起,光子和电子。
你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到了新的一天,那就是光子射进你的眼睛,打到你的眼球视网膜上了…
然后你抓过手机,看到一条新短信,那就是光子射到你的手机,带动你的手机肚子里面的电子流动,连锁反应直到你看到短信显示在屏幕…
但是,你会说,我哪里看到了什么基本粒子,什么光子电子啊。。。
是的,你没“看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角色,都是我们直接看不到的,除非我们使用更高的能量,更精巧的技术,才能逼迫它们单独地闪亮现身于无比繁杂的存在之舞台,更主要的是,现身于你眼前!

先不说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