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OST 项目通过国家竣工验收

by Yan on 6月 9, 2009

对中国的天文爱好者们来说,LAMOST 并不陌生,很多年来,它的网络服务器支持了很多天文爱好者的网站。不久前,LAMOST 项目终于完工,通过了验收。

看到一个资料视频,推荐一下。

----------
转摘一段介绍,来自这里

LAMOST是我国自主创新设计、在技术上极具挑战性的新型大视场兼备大口径的光学天文望远镜。视场为5度(相近口径的常规天文望远镜视场小于1度),口径大于6米。光学系统由反射改正镜、球面镜和焦面三个部分构成。一次观测最多可同时获得4000个天体光谱。

对天体性状和行为的认识,光谱物理信息含量最大、研究经验和运用技巧积累最多。但是,目前由“成像巡天”记录下的数以百亿计的天体中,只有大约万分之一进行过有缝光谱测量。要进行目前天文研究迫切需要的大规模光谱测量必须兼备两个条件:一是望远镜视场必须足够大;二是望远镜口径也要足够大。

常规望远镜口径大的视场很小,视场大的口径却难以做大。这使得“大视场兼备大口径”成为长期以来天文望远镜技术中的一个难题,也是众多天文学家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

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天文学家王绶琯院士和苏定强院士敏锐地觉察到国际天文界对大样本光谱观测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大视场与大口径兼备的天文望远镜新概念及初步方案,经崔向群、褚耀泉、王亚男进一步细化和论证,形成了最后的具体方案。我国天文学家独创的LAMOST这种新型望远镜,被国际上誉为“地面大视场大口径望远镜的最佳方案”——创造性地将40多米长的镜筒固定,并用主动光学技术实时产生非球面面形不断变化的高精度镜面——突破了半个世纪以来大口径和大视场难以兼备的瓶颈。

但是为了实现这一创新思想,必须攻克大量世界级技术难题,在世界上:首次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控制镜面面形精度达发丝的数千分之一);首次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首次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拼接镜面;首次应用4000根光纤定位技术(同类设备目前仅640 根)。这些都是开世界天文技术历史之先河。此外,8米高精度大型地平式跟踪机架、多目标光纤光谱技术、海量数据处理等均为世界前沿技术,掌握的国家屈指可数。面对如此多的高难度技术挑战,曾有人担心LAMOST很难实现。但工程全体人员在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白春礼院士的领导下,在总工程师崔向群研究员的带领下迎难而上,攻克所有技术难关,终于在2008年8月胜利建成了这一宏伟的大科学工程。

LAMOST 项目的研制成功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国际著名天文学家、芝加哥大学的D. York 教授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采访时说:“由于LAMOST令人敬畏的技术挑战,并不是每个中国科学家都倾心于她,但我是LAMOST的粉丝”。主动光学发明人、国际著名天文光学专家R. Wilson评价:“LAMOST包括了望远镜技术的所有方面……,她的建成,将中国望远镜研制技术推到了世界前沿的顶峰”,“LAMOST的成功,不但是中国科技界的胜利,也是整个国际天文界的胜利”。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