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教育观里,是否只要你学习成绩好,社会上就一定会有属于你相应的位置呢?如果以1919年的5月4日作为新文化对旧文化清算的分界线,那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前观念”就应该被包含在清算之列。可是这种“惟读书至上”的观念依然盛行,很难说得上这种观念是否就一定正确或者绝对的错误。之所以把“读书”(教育)作为人的上上选择,我想大概是因为“读书”这种文化观念与“成功”扯上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自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被打破后,隋唐设科举考试为寒门入仕提供了一条主要途径。于是,“读书取士”的完满与否成为当时的评价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且,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所谓“入世”和“出世”都是与仕途生活完满与否挂钩的。事实上,以1919年的“五四”事件为标志的旧文化清算并不彻底,即使在1969年后的10年文化革命里,读书不过被暂时打压下去,79年之后这种被打压了十年的热情得益于邓公的政策立刻被点燃起来。邓公的伟大之处不但是对中国的政治局面、经济面貌有所扭转,更重要的是动摇了中国自封建时代以来大家庭、宅间邻里式结构。以市场经济为中心的施政模式瓦解了传统家庭的衔接链条,使得每一个家庭的独立成为可能。今天个体的独立性与过去相比是前所未有的自主和自由。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这依然是一个男权主宰、以男性为话语中心的社会,但是综观生活的四周,女性的独立自主意识、呼声和行动是前所未有的高涨。这所有的一切,都与经济有关。反映在教育上,通过教育、读书走上仕途的强烈愿望为通过教育为自己谋取经济地位的独立所替代。教育的完满与否的主要体现是:能否在经济效益的转化上得到实现。1999年“就业率”作为一个统计概念被引入高校,这意味着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之间的比值成为了高校教育的市场效益的衡量,说明了经济指标已经成为“唯有读书高”的“读书人”衡量前途与成功的一个指标。说得通俗一点,在大多数人看来,读书就是为了产出,就是为了赚钱,只有赚钱把生存的基本问题解决了,才有资格言其他。
我们自小就被灌输“只有读书才有好出路”的观念,今天这种观念变成了一种貌似官方术语:读书才有出路。并且被作为标语以各种形式见诸于各种媒体,乃至被鲜明地被粉刷于马路边的墙壁上。经过多年的埋头苦读,我终于从senior school student 读到了master。在大学时,我的老师提到一个“后十名”的概念:当年与其同班的成绩倒数后十名的同学,如今今天一个个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行列,其中身价亿万者不乏其人,而当年成绩佼佼者却未必都见光鲜。我的老师是79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如今经过30多年的时间淘练和历史潮流的洗涤,当年将成功界定为“又红又专”的工农小兵已经经不起今天的考验。历史的风向标总是飘忽不定的,你我不过是这风向标后无所依靠的枯叶。其实岂止是师辈一代当年对成功的定义发生了转向,即使是与我同时代的一辈人中,当初读书未见得有多少成绩的同学,今天已经俨然成为了腰缠几百万贯的富翁之家。我当年成绩同样不见好,今日学业亦不见出色。在这个用金钱来衡量成功的社会里,我自然应该被归类为”失败者“行列。
教育或者读书的终端,必然诉诸于对经济地位的谋求,当然需要一份相对体面的工作来匹配与之相对应的精神世界。例如必须有相对隐秘的私人阅读空间,有相对充裕的自由时间,有一定厚度和深度的图书,有一个共同学术兴趣的文化圈子——至少彼此有能力解读对方的话语和思想。凡此种种的前提是不用为生计发愁,不用为经济上的收支平衡发牢骚。否则就只能像至死不食周黍的伯夷、叔齐一样饿死在首阳山上。
与亿万富翁在金钱上闹气,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是庸俗的,因此知识分子在界定成功的时候必然不能以金钱作为衡量的标准。但事实上,一个衣食无忧、安于精神生活的人,不管他是知识分子还是一夜暴富之徒,对于那些仍然挣扎在生存底线的人来说,当然是可以被定义为“成功”的代言人。
其实,不管是“前十名”,还是“后十名”,现实生活里的成功与否并不能判断他们人生是否有意义和价值,更加不能用政治或者经济上是否完满来作为唯一衡量的指标。对于我们来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努力,我们没有必要质疑生命的终极意义,教育不过是这场“努力”的过程中的一个手段,从古代的开科取士,到今天遥遥无期的学历攀爬,教育充其量不过是实现自我人生的一个手段而已。对于某些人来说,这个手段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例如要是从事当下的教学工作,教育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对于某些意外暴富的Illiteracy而言,教育这个过程又未必是唯一的,因为即使没有通过教育,其依然达到了他心目中定义的成功的标准。
美国有“Be a hero,take a zero”(是好汉,考鸭蛋)的口号,支持该口号的学生对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秀与否深恶痛绝已久,而且这个口号在美国不但得到了学生当事者的欢迎,还得到了很多家长、老师和社区的推崇。人的禀赋各有不同,以score来判断人的优秀与否的确过于片面,以score来判断一个人的前途光明与否的确有失偏颇。我在学生群体中,从来没有享受过“前十名”的光环,也没有进入过“后十名”的行列,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不过是“中间取值”的一员,只不过是因为多年来修行至此,才走到了今天。人生从来都是一场努力,今天的我们都是过去的延续和总和,最后我们只能自己完成自己。各自修行吧!
Lee in Chengdu
2007年12月3日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