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分类下的文章

谁的黄金律 ?

by lochmeters on 5月 26, 2009

Fermi 黄金律在现代物理中有着特殊的意义,诸多领域如原子物理、光谱、量子信息等都需要它来处理态跃迁相关的问题。 最近有人考据发现该定律应该归属到Dirac名下。

  Taco D. Visser在2009年6月期 《美国物理教师联合会会志》(Am. J. Phys. 77. 487) 上给出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Fermi最先将含时微扰下的态跃迁几率命名为黄金律,但该表达式是直接引用L. I.Schiff所著《量子力学》;而Schiff在进行《量子力学》改版时进一步又引用了Fermi的说法:“   ……is so useful that it was called ‘Golden Rule No. 2’ by E. Fermi. ” 。 而事实上这个公式Paul Dirac在Fermi 教科书出现20年前就通过量子力学微扰理论给出了。 

可见这一称谓的乌龙同 L.I. Schiff 教科书的流行有莫大的关系, 因为诸如Kramer等人的著作将这定律的贡献归于Dirac,而没有挂在Fermi名下。 

Fritz Zwicky

by sukye on 5月 6, 2009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文学家。

出生在保加利亚,生命的2/3时间在美国,却一直保留瑞士国籍。

1933 发现暗物质。领先时代40年。

1934 与Walter Baade发明"supernovae"这个词,并猜测其产物是中子星。后独立
发现了120颗超新星。这个记录也许永远也破不了,因为虽说发现速度指数增长,但
基本不是一个人的事了。
http://www.cfa.harvard.edu/iau/lists/Supernovae.html

1937 提出星系团可用作引力透镜。

1938 与Walter Baade 提出把超新星当作标准烛光来估计宇宙尺度的距离。

1943-1961 为Aerojet 顾问,有50多专利包括 JATO。人称现代喷气发动机之父。

1942-1968 Caltech 教授。

1961-1968 与人合编六大卷星系目录,其中的星系人称 Zwicky galaxies。

1969 著书倡导天文中的形态分析。

你以为就如此而已吗?Zwicky 作人还很成功,1932 与参议员之女结婚,并用她的
钱鼎力赞助Palomar Observatory,当时可是大萧条阿。1941 友好离婚,1947
再婚娶了一个老乡后得三女。二战后收集了无穷天文书籍给亚洲和欧洲的图书馆。
长期帮助孤儿院。。。
http://www.zwicky-stiftung.ch/

弗里茨·兹威基 实在不简单。

Fritz Zwicky died in 1974 in Pasadena. His grave is in Mollis.

 

 

开普勒传奇的一生

by joyphys on 5月 6, 2009

开普勒是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尽管一生波折,他所提出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影响深远,促成牛顿导出万有引力理论。

林文隆 台湾师范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

2009年是伽利略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40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这一年定为全球天文年。话说1608年,一位荷兰人无意中发明放大倍率5 倍的望远镜,消息传到了意大利,在1609 年,伽利略根据他光学方面的知识,自行制造出放大倍率高达20 倍的望远镜。就在这一年,他首先使用望远镜观测星空,之后不到两年间,陆续有许多惊人的发现:他把望远镜指向月球,发现月球表面坑坑洞洞;指向银河,发现它是由许多星球组成的;指向木星,发现有四颗卫星围着它旋转;指向太阳,发现了太阳黑子。
1609 年对天文学而言,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除了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星空外,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在这一年出版《新天文学》,十年后出版《宇宙的和谐》,前后提出行星运动三大定律,促成数十年后,牛顿导出万有引力理论。伽利略和开普勒两人被公认是现代天文学的奠基者。趁纪念全球天文年之便,本文为读者介绍有关开普勒的生平及他对天文学的贡献。

《科学新闻》:当南开遇上饶子和

by Yan on 4月 29, 2009

上次说到有记者朋友要去采访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现在采访稿已经出来的,转贴在下面。记者是大河

文中把我的帖子和 的评论也包含了。

—————–

作者:孙滔 陈丹 来源:《科学新闻》双周刊

同行评议的失误

by 孙尉翔 on 4月 2, 2009

科学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重大科学发现提出时并未立即得到同行认可。可是,在这些历史中,我们应该学到什么?很多人认为,当时的这种不被认可,就是一种“被打压”的状态。

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政治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事物发展曲折性的描述是充满着感情色彩的: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于是往往又联系到晚清政府——辛亥革命——袁世凯的这类历史,让人觉得世界上所有的新事物都是可怜的受压迫分子,而所有的旧事物都是可恨的强权。在那段时间里,很多人的确是这么看待所有问题的。然而,似乎不少人仍把这种眼色保持到了今天。当他们听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不被学界马上接受,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和进化论观点时被人画成猴子来讽刺,就特为他们打抱不平,骨子里的“无产阶级仇恨”就燃烧起来了。这种阶级观点,事实上是现在很多“民科”的思想基础,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民科”都恰好处于亲身经历过荒唐年代的那个年龄层。

事实上,重大发现,或者像英文里说的ground breaking ideas,历来不被马上接受。这是一个自然的,合乎人的认识规律,是科学的常态,也是同行评议的谨慎所在。这种谨慎也许拖慢了人们对一些后来才被证实的理论的接受,但有效地过滤了大量虚假吹牛的胡说八道。或者说,在没有事实证明之前,谁也无法超越时空去评判一个横空出世的见解,同行评议就只能一视同仁地谨慎。今天我们对进化论、对相对论、乃至对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接受,都不是什么受压迫人士坚苦抗争的结果,而无非是目前的证据支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