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与卢刚事件回顾之重提

by focuscope on 4月 4, 2007

毫无疑问,科学家关心研究,但是一般公众则关注科学家作为社会一份子的生活,外加他们的研究与思想。而且滑稽可笑的是,公众往往是先了解了科学家本人,然后才开始思索,mmm,也许我也应该了解以下他的高见,因为他是如此有趣的人物。

这就是为什么,2004年当我第一次听说旅美导演陈士争,要将1991年发生在衣阿华大学的卢刚杀人事件搬上荧幕时所浮现的由衷的佩服。人文学者关心每一个人的快乐与不幸,何况是不断给我们的观念和知识带来革命的科学家。

作为一个出生在60年代末,成长在80年代的中国青年,我和卢刚一样见证和了解那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梦想与无奈。更了解80年代初期科学的春天带给中国青年的美好憧憬,以及很多年之后,我们才醒悟过来的过正之虞——“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结果是我们忽视了作社会会个体的人,本身最为重要的东西。我将这些东西总结为:爱、尊重、服务精神。没有这三个人格中的支柱,再专业的人也是一座人格的危楼,成就越高,倒塌时就越发不可收拾。

所以,在此再贴一个本人旧贴。

《暗物质》与卢刚事件回顾 – [2004-07-06,yunnan.blogbus.com]

一个星期以前,通过《北京晨报》获知梅丽尔·斯特里普将和刘烨共同主演一部名为《暗物质》的电影,该影片故事取材于13年前震惊全美的“卢刚事件”。故事里有中国和美国,血腥与暴力,太空物理学博士,而且是真实的故事,这样的故事无论对大洋两岸的中国人,还是对好莱坞无疑都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题材。我折服于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的眼光与勇气。

关注此事一则是想为国内一本科普杂志写一篇科学与素质教育的稿子,二则我过去两年在美国工作生活的经历让我自然关注大洋两岸的文化活动,三则是因为60年代这一批人的人生遭遇至始至终是我关注的写作主题,四则我自己在大学学的就是物理,爱好的就是宇宙天文。卢刚无疑是60年代人的研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虽然他的人生是如此的一个悲剧结局。

今天正式开始收集资料,研究卢刚事件始末。感谢互联网,虽然时隔十年,网上的资料保留的十分丰富,其中刘予建的纪实文学《万圣悲魂》十分可贵。我怀疑《暗物质》电影剧本大致取材于此。

几点感想。卢刚的悲剧初看是个人的悲剧,但往深里想却更像是一代中国人的悲剧。从中折射出的,有中国人的民族性在20世纪走向开放的过程中,在与世界文化融合于冲突的过程中,在异域文化的反衬下凸显出的独特剪影。

这种悲剧产生的直接原因固然是卢刚个人的性格和气质,换另外一个人,这种事也许就更本不会发生。留得青山在,何愁无柴烧。中国人的忍耐世人皆知。但是卢甘不是一般人。他是北京大学物理系的顶尖学生,是万里挑一的佼佼者,是全世界太空物理方面为数有限的最为聪明的头脑之一。如此顶尖的人物应该在大学里,在研究机构里,成为受人尊敬的科学家,教授,不断作出惊人的科学发现。而结局却是,杀人恶魔,冷酷得令人发指,不得不令人深深反思,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错?

这种冲突的背后折射出来的,乍一看似乎是文化的冲突,或者是中国的社会制度或者是中国教育的失败,但是在我看来,其实深层的原因却是中国人民族性格中的悲情成分。卢刚和山华林最后同归于尽,玉碎宫倾,其实反映了中国人在走向开放的过程中,民族性格的两面与冲突。试图维护一个历史悠久民族自尊的具有民粹主义倾向的中国,和一个倾向于务实与开放,积极与灵活的中国,他们是一个连体的孪生兄弟,却往往忽视了对方的存在。不懂得彼此间应该宽容与尊重,如果都对于彼此的痛苦与煎熬熟视无睹,同生同亡的人间悲剧迟早还要重演。我在山林华作为学生联谊会主席对待卢刚的态度,以及采取文化革命中孤立打击的做法,在其中我看到了文革的幽灵,看到了我们对于不同我者的狭隘与与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冷漠。

我们能够做的,是确保今天在4年一程的高等教育传送带上,等候进入社会的年轻人不再上演类似悲剧。而现实却是事与愿违,一幕一幕的悲剧,一直在上演。2001年顶尖的基因生物科学家黄谷阳杀死自己公司的女上司然后自杀;2002年清华大学刘海洋用硫酸泼撒在北京动物园的黑熊脸上;2003年寒假结束后,云南大学生物系学生马嘉爵杀死自己的4个同学,而后亡命天涯。

科学教育是人格教育的延伸。如果没有健全的人格,在此基础上训练出来的专业智慧终有一天会被发现不过是一件沙器,历经数十年的专业训练造就的科学专门人才可能遇事不顺,一夜间就会变成Hunk那样的大魔头。我们的教育因该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制度是以人格的健全为基础,还是以满足社会的短期需求而成批地生产贴上标签的各类专业人才。如果我们的师长自己不具备健全的人格,学生会受到影响吗?学科教育应该回到人的中心和本位上来,科学必须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去涉足和追求,否则一味追求科学和技术的水平而忽视人格的健全,那么科学家就有可能在一夜间成为怪物,科学就会成为磨瓶里面的妖怪。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暗物质,区别只在于我们对于它的破坏性知道多少,我们对于它流动的阴暗的轨迹抱有多大的警惕,我们周围的人生际遇在多大程度上形成了这种暗物质凝聚喷发燃烧所需要的挤压和碰撞,并对此熟视无睹。真心期待《暗物质》的拍摄成功,为中国人立一面在彼岸曾经是用血泪和毁灭撒祭过的镜子,让我们时刻警惕自己内心的那些暗物质,也时刻警惕作为一个民族,我们应该怎样学会团结异己,宽容待人,尤其是与自己连体孪生的同胞兄弟,即使其中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卢刚。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