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余数的历史

by Matrix on 9月 23, 2009

面积6是一个同余数

 

 
虽然在大学里学过同余,但同余数竟然没听说过(实际上是一样,但数学课本讲的很枯燥)。今天看到了,就顺便了解一下同余数的历史。

公元10世纪,波斯的穆斯林数学家凯拉吉(Al-Karaji)首次提出了“同余数”。不过他是用平方数(
1, 4, 9, 16, 25, 36之类)这个术语进行描述的。他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
a2-na2+n都是平方数?如果n存在,那么它便被称为同余数。实际上,希腊数学家丢番图(Diophantus)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凯拉吉曾把丢番图的作品翻译到阿拉伯语,因此他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受丢番图的启发。

1225年,斐波那契(斐波那契数的那位)指出5和7是同余数,但没有给出证明。证明是史上最伟大业余数学家费马在1659年给出的。直到1915年,确定的同余数不到100个。1952年, Kurt Heegner使用了比较高深的数学技巧证明5、13、21、29…..等差数列中的所有质数都是同余数。然而直到1980年,确定的同余数还只是1千个上下。

1982年,Jerrold Tunnell在研究同余数和椭圆曲线联系时取得了突破,数学家对椭圆曲线的了解相当深入,他发现可以用相类似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同余数。因此寻找同余数的步伐大大的加快了。不过,Jerrold Tunnell的数学公式依赖于一个未证明的数学猜想——Birch和Swinnerton-Dyer 猜想,他利用该猜想的一个特例。这个猜想是克雷数学研究所的千禧年7大难题之一。

目前采用的同余数定义是:它是一个正整数,是为边长为整数或分数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如直角三角形边长分别为3,4,5,那么它的面积为6,而6便是一个同余数。
最小的同余数是5,它是边长3/2、20/3和41/6的直角三角形面积。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