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多,未必识广。

by autuan on 5月 30, 2008

今天终于把夏志清的这本《岁除的哀伤》看完了。夏志清是位旅美的文学批评大家,与张爱玲、曹禺、钱钟书等名家均有交往。这本书里记载了很多小说家、学者名人不为人知的轶事,也有他自身的求学经历,人生故事。此书可以看出,夏志清对大陆是多有腹诽,“文革”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坑害使得夏志清对大陆多有反感。我不清楚近年来夏志清对大陆的态度是否有所缓和与转变。但是夏志清的笔锋历来是不留情面的,他也以此为傲,大有不怕得罪“小人”的气概,自诩是仗义执言。

旅外的华人学者,尤其是那些束之高墙之内的学院派,对于大陆总是有种不以为然的态度。在部分旅外学者看来,总是质疑国内的学术文化是否独立、是否自由、是否跟得上国际学术的水平,拿夏志清的原话来说“国内的学者、文艺工作者素来读书是很少的。”我有个在国外留学的同学,也有类似的话语,大概是说国内的读书比较闭塞,很难接触到新事物。

一个人见的世面广了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眼前的都是花花绿绿的人事,都是讲着第三语言的非国人,慢慢的也就会不以国人、国语为然。见多,却未必识广。书读得少了,对国内的文化典籍本来就没有多少的领会,却接受了一些非吾国的学识,便是很以为“先进”,不以本国为然的事情,大有以吾国民为耻的高态也就很正常的了。

人都是有归属感的,都倾向于某一个群体来归属自我,从而找到自我的归宿,为自己的心理依托找到一个栖息地。这个归属自我的栖息地,安德森曾经为广大的人类自我构置了《想象的共同体》。每个自我归属的民族、国家都是想象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不为边界、有形的界限来限定的。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共同体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这个我们戏称为“全球化”的时代里,人可以自我归属为不同的共同体。虽然有些人的身体是具有亚洲人,甚至确切地说是具有中国人的特征,但是由于他旅外时间较长,原离原初的国土,在与“非我族类”的人种杂居的时候,同样也可以想象地改变自己的身份属性。

2008年5月30日于东莞

推荐看:《想象的共同体》 http://ishare.iask.sina.com.cn/cgi-bin/fileid.cgi?fileid=3600709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