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工具” 分类下的文章
量子纠缠态交换隐形传送与三旋理论
by xiaoyaozi on 11月 19, 2007
最近6年里,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做出了多项原创性的世界级成:他首次成功地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这一研究成果被称之为是远距离量子通信研究的一个飞跃,是开辟了量子通信研究的新方向;2003年5月,国际最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突出报道了潘建伟博士在量子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并发表了他为通信作者和第一作者的《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论文,该最新成果不仅使得遥远两地之间高品质纠缠态的产生成为可能,还使得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验实现了由自然王国向必然王国飞跃。他还首次成功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并利用多粒子纠缠态首次成功地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揭示了量子力学非定域性与爱因斯坦定域实在论之间的矛盾。不久前,由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2003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揭晓,潘建伟教授今年2月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论文“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榜上有名。这是潘建伟教授的成果第四次入选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此前,他的三项研究工作分别入选1997年欧洲物理学会和美国物理学会评出的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以及1999年欧洲物理学会评出的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 今年34岁的潘建伟1992年毕业于中科大近代物理系,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1999年,他的研究成果还入选了《自然》杂志百年经典论文。2003年10月,他由于在自由量子态隐形传输以及纠缠态纯化实验实现上的重要贡献,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成为我国科学家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他领导的中科大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在世界上首次把量子态隐形传输与纠缠态纯化结合在一起,实现了量子中继器。
数学笔记1(转贴优秀的文章)
by zst008 on 10月 23, 2007
直观和逻辑
直观是绝对必要的。在考虑用人工智能进行数学推理的时候大家往往只注重逻辑,我想这是电脑还没学会数学的主要原因。我并不认为直观是人独有的能力。电脑也可以有直观,只要你好好编程。(不过这好象和数学没有什么关系。)
人的缺点是,往往会轻易相信自己的直观。当严密的逻辑推理导出了比如说关于无穷大的种种所谓“不可思议”的性质时,人们往往会怀疑逻辑出了问题——逻辑,这个行事绝不光明正大的诡辩家,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偷偷做了什么手脚,然后就把人给骗了。比如说就在那个反证法里。——但这往往是不对的。如果你无法接受一个由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到的结论,通常是因为你的直观出了毛病。比如说初学者往往把无穷大想象成“一个很大很大的数”,这在很多时候有效,但也会出很多毛病。而如果想象成“一个越来越大的数”,情况就会好的多。请发挥你的想象力。
数学的特征
说到数学,我总是喜欢举两个问题作为例子。
第一个问题是,一杯水和一杯酒,体积相同。舀一勺水到酒里,搅拌一下,再舀一勺(掺了水的)酒到水里。现在问是酒里的水多还是水里的酒多?
答案是一样多。不管一勺有多大,也不管有没有搅匀。这是因为这两杯东西在开始和最后的体积都是相同的,所以说有多少水跑到了酒里,就有多少酒跑到了水里去填补失去的水留下的空位。
Everett@50 视频
by Yan on 8月 18, 2007
“纪念量子力学Everett诠释50周年的会议于2007年7月19日~21日在牛津大学哲学中心举行,来自哲学和物理学战线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各抒己见。现在视频已全部上网,对MWI感兴趣的可以去会议网站下载。此外,据该网站的消息,BBC4将在今年推出关于Hugh Everett III生平的记录片。”
via: Solidot。量子力学 Everett 诠释,即多世界解释,据说接受它的人现在越来越多了。网站上确实有不少有趣的内容。Solidot 在报道科技新闻方面比格致还要尽心尽力,我们真该更加努力啊。
相对于20世纪末期新生的现代量子信息理论,我们称香农理论为经典信息理论。量子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的、以量子力学与经典信息学理论为主干的交叉性学科。量子信息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量子通信技术,量子密码技术,量子计算机技术以及量子器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量子信息理论为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变革、持续高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原理和方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微电子器件技术的进步,我们跨越了经典信息论和计算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家们的年代。随着量子物理实验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对信息及其表示与处理的认识有了质的变化,从承传香农、图灵、冯·诺伊曼等科学家视信息处理为宏观过程,到今天事实告诉我们:信息的处理能够以微观过程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