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络圈” 分类下的文章
物理学家很不满,问题很严重
by Yan on 3月 15, 2008
著名物理学旗舰杂志《物理评论快报》不允作者将来自其出版论文的材料递交到维基百科或写到博客上。最近,杂志撤消了两篇已接受的论文,Jonathan Oppenheim和其他共同作者要求论文的版权协议应该与 Wikipedia和Quantum Wikipedia保持一致。目前许多科学家“像例行公事般的做违反与杂志签署的版权转让协议的事”。38位物理学家写信给杂志社要求修改版权政策,认为“它是不合理的,完全与科学领域的做法有差别。科学家都希望让尽可能多的人阅读他们的论文”。抗议可能起了些效果,美国物理学会杂志主编表示学会将在5月份的会议上重新评论版权政策,他说“一些优秀的科学家要求我们考虑修订版权,我们会认真对待”。via: solidot
//鼓掌
总有一些感人的人和事,会在某个孤寂的下午呈现在我面前,刺激我悠闲已久的泪腺疯狂的工作一阵子.今天就有这样的几个人和事.
中国正在提前经受”后天”的考验,南方的大雪已经阻断了无数个渴望团聚的人回家的路.早上看到一个ppt做成的武汉东湖岸景着实让人吃了一惊!冰雪居然能使生活糟糕到这样的程度,同时又显现出诡异而精灵剔透的美!
http://blog.qingdaonews.com/1/21826/archives/2008/186411.html (传不上来ppt就找了个网页,内容基本一样)
春节又至,这个年又不能回到父母身边.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春节,不知道再次看到父母,他们会是什么样?唯一能感受到的,从电话中,是他们越来越能唠叨了.估计人老了就这个样子吧.虽然不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是在年的时候和他们在一起,一家团聚,总能让他们心里的有所安慰.
又看到一则新闻更加加重了我心中隐隐的痛.他们作为父母虽然不是天下最好的,可是在这个特殊的时候,这个异乎寻常寒冷的春节,却还是我最想与之团聚在一起的人.
http://china.huanqiu.com/eyes_on_china/2008-01/55603.html (中国大雪衬托打工者伟大的耐力// 此文翻译自下面这篇CNN的报道)
http://www.cnn.com/exchange/blogs/in.the.field/2008/01/china-crisis-human-cost.html (China crisis: The human cost )
“让我过去,我想回家”,是的,她想回家,中国人在这个时候,都该想的,就是回家,还有什么比春节团聚更重要呢?!
然而,最终令我流泪的,是一个小人物,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却比任何任何我们这些能每天都能吃到肉的中国人更伟大的多的多的品格.
http://news.sina.com.cn/c/2008-01-14/071914736659.shtml (中文报道)
《科学美国人》关于科学 2.0 的文章
by Yan on 1月 16, 2008
Science 2.0: Great New Tool, or Great Risk? 这是文章的题目,有兴趣的可去看看。文章的话题,比如:科学界对 blog,wiki 等 web 2.0 技术的接纳利用;开放研究,等等,格致上都有过涉猎。读完这篇文章,唯一的感触是:科学界的惯性真大。
这篇文章的主要亮点是:它其实还是草稿,作者鼓励读者评论,他会根据这些反馈改进,正式的印刷版本要在几个月后才出来。作者把这种过程叫“networked journalism”。
地址:http://www.fxkz.net/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前往注册讨论
今天还要赶着去做DSC,看到Yan的回复,赶紧打几个字……
我在Nature Network上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在中国写博客的教授们,主要是在科学网上的那些,还有个别在其他地方开博的。Yan回复提醒我还有gezhi.org,我的确忘了提这个。在中国,写博客的研究生群体应该以gezhi.org为代表了。如果gezhi.org上写博的教授多一点就好了。
科学网的系统实在不感恭维。格致的系统显然成熟很多,但是我还是不想离开科学网。科学网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它有一群由教授组成的社区,科学由他们口中说出,和由学生口中说出是不一样的。其次是在格致里博客的独立性太不突出,更像个有个人文集功能的论坛。
我还有写关于个人生活的博客,我不喜欢把这个博客放在一个社区化很严重的BSP上。我一直在Blogger.com写,现在转到了yo2.cn。但是科学博客就相反,很需要一个社区的存在,在中国通过论坛来建设社区也许是个好方法,但是它只能吸引目前的“网友”。而实际上,科学家们原本就上网“灌水”的很少,在中国可能更少。通过像科学网这样由“上面”主办的方式,也许能够把原来不习惯在网上灌水的科学家们拉到网上来。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国外,则要靠Nature这样的“德高望重”的出版商来牵头,其实道理是差不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