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 分类下的文章
Alexandra Witze 文 Shea 译
北极最大的冰盖当真正在不可逆转地消融吗?
当人们谈论灾难性的气候变化时,格陵兰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如果有人将其形容为“转折点”,那是再恰如其分不过的事了。21世纪人类的命运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岛上的冰。如果这些冰完全融化,那么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格陵兰冰盖的消失是人类首当其冲要面对的潜在气候灾害。
Cornine Charbonnel、Suzanne Talon 文 Shea 译
与地球大气层中极为相似的波也许强烈地影响着太阳和其他恒星的结构。
为了在计算机中模拟一颗恒星,你必须要有能表述在引力作用下气体运动的方程组。你还必须要包括核反应,因为它们会释放出能量并且制造出比氢更重的元素。另外,无论是通过光子、电子或者是物质的运动,你还必须知道能量是如何在恒星内部传输的。最后,你还得让恒星转起来,以便产生内部的物质流动和化学元素分布。然后你会看到你的恒星开始演化,并且呈现出真正恒星所具有的主要观测特征,例如整体温度和光度。但是,你的恒星模型还存在问题。尤其是你无法描述太阳这样一颗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慢自转恒星的内部结构,同时你也无法解释类太阳恒星表面的化学组成。那么,到底哪儿出了问题呢?

[图片说明]:太阳(左)和大质量恒星(右)内部结构的示意图。其中画有小漩涡的地方为对流区,在那里能量通过物质的大尺度运动来传递。而在辐射区,能量则通过光子来传递。红色代表快自转,蓝色代表慢自转。太阳的对流区会产生向内传播的重力波,而大质量恒星产生的重力波则会向外传播。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在辐射区和对流区的边界都会形成一个剪切振荡层。
Tom Siegfried 文 X.-M. Deng 译
Ia型超新星非常有规律,因此天文学家们用它们来测量宇宙。然而这些“标准烛光”中的一小部分却与理论模型背道而驰。
当天文学家们对着星星许愿的时候,他们最希望能进一步了解恒星是怎样爆发的。特别地,在天文学上恒星爆发被称为“超新星”,天文学家们特别想知道写入教科书的东西是否是正确的——尤其是广泛被用来探测宇宙历史的Ia型超新星。
[图片说明]:计算机模型显示恒星会爆发,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是什么触发了爆发。版权:D. LAMB/UNIVERSITY OF CHICAGO。
事实上,新的观测巡天暗示,基于Ia型超新星的宇宙观测证据可能是建立在不正确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们把这个理论写进教科书是因为它看上去对的。但是我们并不真地知道它是否正确,而且我认为人们正开始担心此事,”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CfA)的超新星学者罗伯特·柯施那(Robert Kirshner)说:“我们在不停地谈论同一件事情,但有关的证据却没有改善,这是一个坏兆头。”
物理学家对分子生物的贡献
by joyphys on 8月 2, 2008
物理学家对分子生物的贡献
──兼谈化学知识的重要
作者:吳文桂
楔子
1947年的春天,一位年已31岁,由二次大战英国海军刚退役的年轻人,想从事与生物有关的研究工作,他向英国的医学研究委员会(Medical Research Council),提了一个申请博士班奖助金的研究计画(1),他写道:
“引起我兴趣的领域是有关蛋白质、病毒、细菌或染色体结构的研究,长期的目标是希望能了解这些物质组成原子的空间分布,这个介于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研究领域,可称做生物的化学物理。”
他指的,其实就是所谓的分子生物。这个年轻人名叫柯立克(F.Crick)。他在战前是学物理的,因为战争而沒有拿到博士学位,退伍后,对于留在海军从事水雷的研究不感兴趣,所以打算换个行业。他选择了上述的研究工作,只是因为那是他平常闲聊时,喜欢谈的话题,至于这种研究工作的性质及未来展望,他并不清楚。
分子生物这个字眼,最早见诸于1938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年度报告(2),当年的主任韦佛(W.Weaver)在报告中提到:
“现在有一个新的学门逐渐成型,且已渐渐开启了生命细胞的奥秘,本基金会的重点之一便是资助这个利用现代科技来研究生命现象的计昼──这学门我们姑且称作分子生物。”
当时所指的现代科技是X光晶体衍射技术。由于X光的波长与原子间的距离相近,它很适合用來研究原子在晶体內的排列。衍射技术是布拉格爵士(Sir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