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人物” 分类下的文章
从Ramanujan到Chandrasekhar
by shanqin on 3月 27, 2006
最近不知为什么,我所常去的几个地盘都不约而同说起Ramanujan,先是在繁星客栈与寇臻网友争论了几回,接着在格致看到了关于印度物理学家的牛人,回复时说了印度数学家中的Ramanujan和Harish-Chandra(可见我并不否认Ramanujan是天才),再接着又在李淼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了大家陆续也提到Ramanujan与Chandrasekhar的比较。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大家虽然都温文尔雅未起冲突,但是分歧是在所难免了。
我们知道Ramanujan有着传奇的数学天赋和不幸的经历,从小被正规教育所伤害,后来好不容易让Hardy赏识,又过早病逝。废话少说。就从Hardy对Ramanujan的评价说起。Hardy说如果给Hilbert打80分,Ramanujan就有100分,而他本人只有25分。如果从成就方面讲,这个评价是贬低Hilbert,而抬高Ramanujan。至于Hardy本人的成就,也被他自己贬低了。
Author: shanqin-wang
昨晚半夜在机子上整理文件时,偶然发现过去发在繁星客栈的一篇随笔,修改调整一下,贴上来。
是不是名师出高徒?一个伟大人物是得益于老师还是得益于自己?显然两者都重要,但是为什么有时候学生无法超越老师,有时候却青出于蓝胜于蓝?Barrow的成就远远不及Newton,但是因为主动让出教席,拔擢Newton,而名扬千古。David说他一生中最大的发现就是Faraday,但是由于曾经出于妒忌而打压过Faraday,终究无法洗除人品的瑕疵。Einstein听说当年的老师Weber挂了以后,兴奋地说:“Weber的死对苏黎士工业大学是一件好事。”恩恩怨怨且不说,这些师生的特点就是学生胜过老师。都因为学生而使老师留名。Barrow留下美名,后人则对David毁誉参半,而Weber就倒霉在得罪了Eintein,遗臭万年了。
从双曲几何到Gauss-Bonnet-Chern定理
by shanqin on 3月 20, 2006
从双曲几何到Gauss-Bonnet-Chern定理
Author:shanqin-wang
早在Gauss十五岁时,他就构想了一种几何,这种几何中Euclid几何中的第五公设不再成立,他把这个几何成为“星空几何”,或许他预计到这种几何在浩瀚星空中可能实现。
但是我们都知道,真正公开地、系统地提出这个几何的是Lobachevskii(有些英文文献是Lobachevsky,俄国人的名字再翻译成英文时可以有些小差别。)所以这种几何被称作“Lobachevskii几何(Lobachevskian Geometry),也称为双曲几何(Hyperbolic Geometry)。在双曲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不再等于180度。但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这个定性结果,而是要确定内角和与180度的偏差程度,即所 谓的“角盈”,角度的盈余,当然这个盈余时广义上的盈余,如果差别为负数,那么就是负的盈余了:)
科学家与工作狂
Author:shanqin-wang
毫无疑问,科学家中大量存在着工作狂。就国内而言,我们长期的教育为了让世人觉得科学家有着无畏的献身精神,更是将这种现象宣传到极处。要把科学的作用捧上天,效果才可以达到。于是就必须把科学家都塑造成不食人间烟火的工作狂。而在国外,科学界的强烈竞争则让大量科学工作者选择了疯狂工作。
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一个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中,主人公走路会撞墙,工作狂居然是如此受推崇。学数学的人都知道,哥德巴赫猜想的重要性在数学上只是二流问题,更不用说它的变种,但是徐迟说1+2离最终形式只差一步之遥。如果我说弱电统一理论和万有理论只有一步之遥的话,不知道会被多少学物理的人嘲笑。但是徐迟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为了凸显工作狂的价值,就必须把所宣传的成就拼命拔高,这样英雄主义的教育的效果才会达到。
郭光灿:与量子“纠缠”到底
by Yan on 1月 25, 2006
科技日报有篇郭光灿的采访:郭光灿:与量子“纠缠”到底。
‘量子纠缠’是什么?”
“就像一个母亲和她的女儿,分别居住在中国和美国。在美国的女儿怀孕了,当她生孩子的一瞬间,哪怕远隔千山万水,不用电话通知,远在中国的母亲就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外婆。”
这是郭光灿做科普报告时最常打的一个比喻。“纠缠是一种非常奇怪的性质,两个粒子无论分开多远,对其中一个粒子操纵或者作用,必将影响另一个粒子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