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推荐您读过的好书,或揭露您见过的滥书

by habpi on 7月 25, 2008

荐书: http://rockieslab.org/jianshu

这个项目的缘起是一些帮助灾区学校重建的讨论。你会向他们的图书馆推荐哪些书? 当然这个问题的背景更大一些:目前中文图书市场鱼龙混杂,每个人都憎恨在劣质图书上浪费时间甚至误人子弟。 所以我们搭建了这个项目,希望通过民-主投票的方式帮助回答这个问题。
目前的投票不仅仅针对青少年图书。投票中包括一项难度系数,针对年龄段的图书可以通过难度系数筛选。

控制投票的有效性并没有完美的办法。目前我们使用Google Mail (Gmail)的帐户来控制,所以只有Gmail用户可以参与投票。我们对这里带来的不便表示歉意。希望在将来能改进这一点。我们保护您的个人信息。您的名字和信箱地址不会在任何页面出现。您的评论只显示邮址的前两位字母。

自由/开源软件:《教育》和《本地化》征求校对和反馈

by habpi on 5月 7, 2008

自由/开源软件:《教育》和《本地化》征求校对和反馈

联合国IOSN《自由/开源软件》系列读物中的《教育》和《本地化》基本翻译完毕。《教育》由inuyasha049 主译;《本地化》由snakehsu主译。我们邀请有兴趣的朋友帮助校对。欢迎反馈!
地址:
《教育》 http://rl.rockiestech.com/node/185
《本地化》 http://rl.rockiestech.com/node/234

IOSN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一个下属机构,旨在亚太地区推广开源自由软件、开放标准和开放内容。IOSN组织编写了一系列的自由开源软件的入门读物。这套读物以Creative Commons执照发布;也用GNU/FDL加入了wikibooks.org。
这套读物是推广开源和自由软件的优秀资料,对社会应用、教育和政策支持有重要意义。
我们现在征求志愿者来把制作这套资料的中文版,共同推进自由开源软件在中文世界的应用和发展。
这个项目的主页在 http://rl.rockiestech.com/node/179 。我们的开放图书项目均采用wiki式的协作共创模式,欢迎大家参加,共同推动文化进步。

朱熹、费正清、戴震

by habpi on 4月 8, 2008

《大学》里的这段话,影响了上千年中国知识阶层的思路,也是费正清多次引用、说明传统中国学问缺少逻辑的例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设想一下,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环境里,一个宿儒向你抑扬顿挫地宣讲这样一番话,那是有着何等的震撼力!然而这一切不过是个文字游戏。每一个链条之间都没有逻辑的连接,仅仅是无法证明的空洞的预设。“为什么治国要先齐家?某个人去格一绰竹子就天下太平了么?“如果你真的这样问了,等待你的多半是一顿板子;如果你”执迷不悟“,结局多半是孺子不可教也,扫地出门。不是说你真的会被赶出教堂,而是你会被终身流放到体制之外。

到了明朝的一天,一个叫戴震的小孩子问了老师,一两千年后的朱熹是怎么知道某句话是孔子说的呢?后来戴震成了名人,这件事也成了佳话。这件事不寻常的地方在哪里呢?

好奇和提问是儿童的天性。如果不受到体制性的压抑,多数小孩都问得出这种问题。在同一个时代,有多少个小孩有戴震这种读书机会呢?读书的小孩有多少个被一通板子打回去了呢?剩下的小孩有几个在科场和官场中存活下来了呢?戴震当然是个聪明人,但是在“戴震难师”的故事中,最不寻常的一点不是他的聪明 ——天下聪明人多着呐——最不寻常的一点是他比多数人幸运。

开放教育资源,离我们有多远?

by habpi on 1月 19, 2008

全球性的开放教育资源(OER,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正在迅速涌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一个wiki站点[1]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导向和相关讨论。像OER Commons这种门户站点已经收入了上万的开放教育资源链接[2]。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麻省理工的开放课件(MIT Open Courseware)和Rice University发起的Connexions project。其他广义上的开放教育资源可以包括Wikipedia系列项目和Gutenburg等的开放图书。在线开放的优秀音频视频资源也日趋丰富,例如Librivox的音频图书和Google Video里的一些技术讲座。

有效的中文开放教育资源似乎还很有限。这个开放教育资源离我们有多远的问题首先成了本地化(或翻译)的问题。MIT Open Courseware有中文翻译项目:朱学恒带领的志愿者们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大陆官方也有个相应的项目。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恐怕只有一些IT图书资料(有时侵权了)的志愿翻译。

在这个长路迢迢的本地化之上,是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开放教育资源的问题。
像传统资源一样,开放教育资源仍然需要相当的、附加的努力来进入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尽管优秀的资料可以更有效的传递知识、拙劣的资料也可以应付考试,资料无法代替结构化的和方向性的指导、无法代替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
这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本质。教育者不是知识的占有者,而是知识的传播者。教育的核心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传递。在开放资源把知识垄断打破之后,教育就应该(健康地)专注到知识的传递上来。

科学和开源精神

by habpi on 1月 13, 2008

这是围绕Christopher Kelty的文章“Free Science”的介绍和评论。
开源软件和科学需要相同的成功要素:同行评议,可以审查复制的公开数据,维护学术自由、信用、文明和声望的社区文化。

二者都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科学和技术是社会前进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开源软件所提出的问题正是它如何为全社会而不是特殊集团服务。
这就引进了社会资源分配的问题。对科学而言,资源分配的政治经济问题不能干预学术规范。科学只有独立于利益冲突之外,维护开放性评议和审查的原则,才能达到追求知识的目标。像Kelty说的,“Withouth these, science is bought and sold by the highest bidder”。可以收买的科学不是真正的科学。对于开源软件,在商业世界中维护独立性和开放性也是关键的一点。

Kelty接下来对科学的运作、资助和评价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用了波义耳发现气相定律的例子,并和开源软件的运作作了比较。当然科学和开源社区都不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然而他们都遵循开放精神的价值取向。

Kelty引用了Robert K. Merton的研究,指出科学社区的“潜规则”:普遍性、共享性、独立性和理性的怀疑精神(很象开源社区的“黑客理念”吧?-)。尽管这些不形成法律上或技术上的约束,科学的社会建制是围绕它们形成的。(这些规则不兼容任何意识形态,所以围绕“主义”建设科学只能是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