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今年“973”计划立项项目,仍旧没有脱离以发表SCI论文为研究目标的“俗套”,但也有特立独行者
SCI“骚扰”新版“973”
■记者 孙滔
今年7月公布了2009年“973”计划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目标和研究队伍。这些立项项目一经科技部公布,马上被科研领域的相关网站 纷纷转载
尽管这项计划截至2007年共立项464项(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2项),国家财政投入82亿元,但其官方网站最近却一直打出“网站维护中,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的字样,这样,其众多信息的官方渠道就成了谜。
卫生领域惹争议
纵览今年“973”计划所立共计144项的项目详单,其中不乏值得探讨之处
首先,中医药领域出现了靠拢SCI的苗头。“基于‘肾藏精’的脏象理论基础研究”项目的承担者、上海中医药大学王拥军公开表示,要在5年内“发表5~6篇研究水平高、影响力大的中医理论研究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160篇,发表SCI收录论文30~50篇。出版专著4~5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8项”。使用该项目经费23.80%的王拥军课题组的发表论文数量为“20~30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以上,申请专利1项”。
近年来,尽管坊间对于中医药领域的科研有不同声音,但国家还是重金资助了该领域。如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领衔“经脉体表特异性联系的生物学机制及针刺手法量效关系的研究”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领衔“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项目等。
另外,在已经是动辄数千万国拨经费的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中,仍有数位领衔了今年的“973”项目。如四川大学魏于全领衔“ 基因靶向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第四军医大学樊代明领衔“胃癌新标志物的筛选及其预警和早诊作用的大规模人群研究”项目和复旦大学朱依谆领衔“内源性代谢产物硫化氢与介导心脏生理与病理机制的蛋白质靶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机制”项目。
在今年的“973”计划中,清华大学徐冰领衔了“利用遗传地理时空模型预测H5N1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及控制策略研究”项目。鉴于今年的流感疫情,年初中国投入40亿元设立了流感专项(详见本刊2009年第10期《大手笔预警》报道)。其中,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王劲峰承担了“流感疫情传播路线模拟和预报研究项目”。有人提出早在2005年,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高福领衔的“动物源性病毒跨种间感染与传播机制研究”也得到立项。这三个课题看似雷同。
但是高福告诉《科学新闻》,今年的“973”项目与其2005年项目迥异。徐冰项目是基于地理时空传播研究的,而高福项目则是基于实验室研究的。
王劲峰也向《科学新闻》解释,“973”计划是基于基础规律研究的,而其流感项目则是与中国疾控中心合作进行的应用研究。
一个特例
前段时间受科研界高度关注的SCI利弊之议并没有太多影响到今年“973”计划项目标书的撰写。不乏有人主动在5年预期研究目标中列出,要发表SCI收录的论文200篇以上、力争3~5篇论文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申请专利50~100项等硬指标。
但也有一个例外。北京大学饶毅的项目标书并未落入窠臼,其“攻击与亲和行为的机理和异常——多学科多层次交叉研究”是一项应用从分子生物、细胞电生理、心理、神经影像、到医学基因组学的多种研究手段,对冲突与亲和行为的生物机理进行系统的跨学科研究。饶毅课题组仅提到,预计5年内争取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科学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发表高质量的科学论文。其5年目标中与数字有关的内容仅涉及“预计通过本项目的执行,可以产生国际重要领域有影响的科学家,推出几名国内一流学术骨干。培养博士后20名,博士生20~25名,硕士生15~20名”。
饶毅课题组的子项目为“动物攻击与亲和行为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其研究经费仅占总项目的10%。谈到这个数字,饶毅告诉《科学新闻》:“我主持申请‘973’的主要目的是选择性支持一些较好的科学工作者,我自己经费少和这有关
“我的‘973’可能是唯一没有首席机动费用、或者首席管理费用的。原因也是希望经费给一线科研。”饶毅说。
也许应该重提一下中国科协名誉主席、“973”计划专家顾问组组长周光召对“973”的释义,以基础研究的手段,弄清事物内在规律,去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是“973”的规划项目的主要目的。同时,“973”的计划强调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组织多学科队伍解决制约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科学问题。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