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th 和 Truth:什么是搞科研

by 同人于野 on 7月 25, 2009

本文谈一点搞科研的心得。我认为包括很多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在内,人们对“怎样搞科研”这个问题存在不少错误的认识。

这种错误的认识主要有两个来源。有的人本身不直接搞科研,但是专门研究别人怎么搞科研,比如那些研究科学史或者科学哲学的人。就如同历史学家研究政治人物一样,他们总结起科学进步的方法论来一套一套的,但是完全不实用。

更好的办法显然是听在科研第一线工作的人谈怎么搞科研。但个人的经验往往是随机分布的。比如有人可能会强调多看文献,另有人则可能会强调少看文献。至于大师们的看法,则往往追求“写意”,让人听完之后或者感到特别神,或者感到特别平常,总之是不得要领。

你要想知道怎么搞科研,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去搞科研。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谈一点自己的科研体会。

当我们说“搞科研”的时候,我们说的是干什么?

我认为真正的搞科研活动只有一个,那就是对未知的事实的 -刺探-

学习理论不是搞科研。
看最新的论文不是搞科研。
清洗试管瓶不是搞科研。
用五个小时把实验仪器搭好,再用10个小时把它们调好,不是搞科研。
收集数据不是搞科研。
把数据变成图表,不是搞科研。
搞科研很像 debug,但 debug 不是搞科研。
听报告不是搞科研。
作报告不是搞科研。
写论文不是搞科研。

以上这些事情是每个科学工作者每天可能80%以上的时间在做的事情,但这些事情都不是搞科研。以前我曾经听说普林斯顿某个华人教授的生物实验室,这个教授定下的规矩是,看文献和写论文这些事情不准在工作时间在实验室做,要做回家去做。这个规矩可能很苛刻,但是它很有道理,因为那些活动不是科研活动。

搞科研的本质是为了探索未知世界。我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怎么回事,而且别人也都不知道。我们要做的就是“问”它 – 拿它做各种实验。我认为对这个动作的描写,最恰当的词是“刺探”。我们有时候需要旁敲侧击,有时候要暴力破解,很有技巧。

这个动作的细节大概是这样的:我们先产生一个想法,或者说一个假说,然后用各种方法去验证这个想法和假说。如果验证发现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我们就再试验下一个想法。

很多外行喜欢把这里说的“想法”给神秘化,称之为“灵感”。好像“想法”是如此的稀有和神圣,是上天赐予的一般。其实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每天都有无数的想法,在你没有验证之前这些想法看上去同等的宝贵,或者说同等的廉价。只有在你证明成立之后,这个想法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想法” – “验证”,这个动作才叫搞科研。其他所有的活动,都是为这个动作服务的。

假设有一个研究生,他工作非常努力。老板交给他的任务,他每次都能完美的完成,然后向老板汇报,去领取下一个任务。他把老板称为“导师”,因为每次都是老板告诉他做什么和怎么做,他的任务是完成。除此之外,他还发挥主观能动性,业余时间看了大量的本专业文献。你不管问他什么,他都能说出一个123来。请问这样兢兢业业的研究生是在搞科研么?其实是他老板在搞科研。

我看到很多人谈科研心得,谈的都是那些怎么查文献之类的“科研辅助动作”,真正的科研动作却很少有人谈。

我最近看报道金一南,他特别推崇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中的一句话,说好的战士“能够在黑暗中发现微光”,而更好的战士则“敢于跟随这线微光前进”。我认为这段话用于描写搞科研是再恰当不过。

阿西莫夫有一段类似的话,也很值得借鉴:
The most exciting phrase to hear in science, the one that heralds the most discoveries, is not “Eureka!,” but “That’s funny . . .” —isaac asimov

“尤里卡”是个很著名的关于灵感的典故。说阿基米德为了称皇冠的重量,进浴池的时候灵感来了,于是大叫一声“尤里卡”。这个典故是个神话传说。搞科研不是靠这种灵感搞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科学家的“感”很多,而且乍看上去谁也不知道“灵”不“灵”。阿西莫夫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你突然发现这件事有点儿意思,或者说这件事情有点儿不对。

所以说所谓“灵感”,其实一点都不神秘。不用著名科学家,就是一般的科学工作者,也都是每天有好多想法。

科研人员的一个基本素质是善于提问,而且是对自己的提问。这个素质比善于回答问题还重要。但提问是一个需要在一个专业内刻苦修炼才能拥有的本事。

如果一个科研人员发现自己没想法了,他就要去找别人要想法。他在各种学术会议上想方设法地寻找想法。他向牛人和导师寻找想法。他向同事甚至是自己的学生寻找想法。科学家都特别喜欢讨论,因为讨论促进想法的迸发。

但更多的情况是他会发现自己的想法实在太多没有办法一一验证,这个时候他就开始带研究生了。

我自己每天真正用于这种“刺探”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围的辅助工作。但只有刺探行为才是真正的工作进展。如果没有刺探,其他所有的工作都算不上进展,也可以说都没有价值。

这种刺探行为是最刺激的。头天下班之前在计算机上提交一个任务,第二天早上上班的路上用手机收电子邮件说任务已经运行完毕。这个时候我知道昨天问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了,它就静静的躺在某个超级计算机上,等着我去把它揭晓。在我登录之前不但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所有人都不知道,但是它就在那里!

这就是搞科研。

27 comments

顶这个
不将本专业本领域的发展史了解得清清楚楚还谈什么搞科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根本不能割开来说
过分强调“刺探”贬低对前人的总结 是否同人与野兄还要自己去考证下地球是什么样的 不了解清楚历史你怎么知道哪些想法是有价值的 想法还多着勒 啥都不管只管实验刺探搞不好你对某个关于电的东西感兴趣 然后去刺探就直接身亡了
这么割开来谈根本就没明白科研本身是咋回事
我们的科研更需要的恰恰是扎实的基础,是理性和逻辑,而不是那些天马行空的五彩缤纷的想法

by 木木夕溪 on 2009/07/29 at 22:39. 回复 #

在没有对要研究的领域完全彻底的掌握前,刺探个屁。现在的99%所谓科研人员,基本专业知识没用,文献资料不会查,就开始坐实验室整天刺探了?

by 某童鞋 on 2009/07/27 at 03:11. 回复 #

LS, 何谓 彻底掌握?

by 某童鞋 on 2009/07/27 at 08:36. 回复 #

你说的搞科学哲学的人不懂科研,有些偏颇,就国内的说,北大的吴国盛就很厉害。其实你想说的是很多人实际上是叶公好龙,对科学家的逸事感兴趣,却不懂科研。国内的一些社科工作者拿着马列主义瞎解释科学上东西,但是国际上不是的。还是多看点书吧。英国的李约瑟,法国的柯雷等等的书。其实你是不懂科研的,因为你不懂科学本身的含义,科学精神的核心。你说的也不能说不对,但是很皮毛,没有说到真正精彩和激动人心的核心。

by 某童鞋 on 2009/07/27 at 10:49. 回复 #

请观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从中可窥天才们是怎么搞科研的。

by 某童鞋 on 2009/07/27 at 17:47. 回复 #

据美国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计划思考占8%,实验研究占32%,书面总结占9%。由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科研人员花费在科技出版物上的时间为全部科研时间的60%。
如果这些统统不在工作时间完成的话,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也干不完

by 某童鞋 on 2009/07/28 at 21:01. 回复 #

不管是否过于极端,作者的期望是好的,极端也可能更易于发现核心,能有不满足于现状并力求解决方案的心态,才能尽量减少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

by 某童鞋 on 2009/07/28 at 11:24. 回复 #

苦恼用来思考的时间太少了,看着脑子里面的锈一点点堆积起来了。

by raftcham on 2009/07/31 at 02:05. 回复 #

看不懂啊 看不懂

by kevindon on 2009/08/03 at 02:42. 回复 #

这也可以说是对的,但正如你说拿碗不是吃饭,拿筷子夹菜不是吃饭,只有把食物送进嘴里嚼了才是吃饭一样,没有什么可反驳的地方,也没有什么意义。

 

by piaget on 2009/08/01 at 01:29. 回复 #

作者的想法-验证就是搞科研总结的非常好!有大一统的风范,呵呵~但是把那些想法和验证的具体过程分割开来,单单说这些过程不是搞科研,可能有点儿偏颇——“想法-验证”有点儿虚,“具体过程”很实在,但都是一回事情吧。

by rr on 2009/08/01 at 09:37. 回复 #

突破与创新 需要过程
但有的过程不一定会导致创新
互为必要条件
没有充分条件

by 某童鞋 on 2009/08/27 at 19:19. 回复 #

看到“超级计算机”几个字就知已误入歧途。垃圾输入,输出还是垃圾。这就是超级计算机的问题所在。计算机,工具而已,怎么能跟人脑相提并论?何为真知灼见?大道至简。

by 某童鞋 on 2009/09/29 at 22:01. 回复 #

如果事情就像桌面的苹果那样一目了然,那么剩下的就是选择而已。问题是,真实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何为闭门造车?道法自然!自然而生的想法比较可取。为想法而想法。。。。

by 某童鞋 on 2009/09/29 at 21:56. 回复 #

博主的文章真无聊,装b装死了,还不如上百度贴吧看文章呢

by 某童鞋 on 2010/04/22 at 11:18. 回复 #

理论当然是相当重要的。没有明白学科发展状况之前,应该有太多的Idea都不是很有价值。有些idea不需要用自己再实验去验证的,因为答案很有可能就在前人的文献中。所以要回答一个问题之前一定要做好literature review, 而要提出一个问题,或者产生新的idea也需要花大量时间做literature review. 学科就是在不断的积累中成长起来的。一个人做科研怎么肯能抛弃对前人理论的研究呢?

by 某童鞋 on 2010/04/22 at 20:10. 回复 #

中国版的终极理论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83953.html

惊世骇俗的东东 下载哦!

中国人扬眉吐气!物理界震惊!

by 某童鞋 on 2010/05/12 at 02:11. 回复 #

谢谢你对科研的论述!我有所得!

by liklstar on 2012/05/09 at 13:31. 回复 #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