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将因特网引入中国

by Yan on 7月 15, 2008

Les Cottrell 文,葛韶锋 译
译文链接原文链接

当我在英国上高中的时候,我最喜欢的一门课是地理和地质学(Geography/Geology)。但因为害怕要在没有人烟的野外寻找石油、而且很难遇到异性,我最终转向了物理学。从那时候开始,我获得了一个核物理(Nuclear Physics)方面的博士学位并转向高能物理(High-Energy Physics)、随后又从事计算和网络方面的工作。最近我负责分布于全世界一百二十多个国家的服务器站点的网络性能,我在地理学方面的知识看来并没有完全被浪费。

我第一次访问发展中国家是在1991年初,当时我受邀参加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SLAC:Stanford Linear Accelerator Center)召开的会议,期间和中国的物理学家们讨论在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IHEP: Institute of High Energy Physics)建立计算和网络系统的可能性。我之前只是去东京参加过一次会议,虽然从没有到过中国,我还是被邀请去中国建立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之间的网络联接。由于我不大清楚自从两年前发生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国内的局势如何、而且我对应该怎样完成这项工作没有底,我和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荣誉退休主管Pief Panofsky见了一面。和他的谈话非常鼓舞人心,他指出了便利的网络设施对于高能物理学研究以及中美两国高能物理学合作具有的重要意义。

在当时,高能物理研究所只有一条具备国际通讯功能的传真线路,另外还有一条通往欧洲核子中心、每天用来传递两次电子邮件的拨号电话线路。我能做的事情是要求高能物理研究所在他们的电脑中心建立三条国际电话线路。由于担心行政手续会拖延这一进展,Panofsky请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先生帮助解决电话线路的问题、并很快帮我获得了签证。

三个礼拜之后我到达了高能物理研究所,并和当地的计算机管理员见了面。他们对于和西方来的专家一起工作感到非常兴奋,并且努力不让英语知识方面的匮乏成为完成这一工作的障碍。我对他们的专注、友好和热情感到非常高兴,并努力和他们相互交流。我非常惊异地发现电话线路是在前一天刚刚建立好的。为了防止意外,我随身带了两个调制解调器(Modem),因此我能够很快用其中一个把电话线和VAX 785电脑连接起来。我们用第二条电话线路和Charley Granieri以及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其他同事取得了联系,并让他们把设备设置好,最终我们成功地连接到了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的调制解调器上。在接下来的两个礼拜中,通过进一步的调试我们建立了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和高能物理研究所之间的DECnet拨号联接,实际的传递速度为四百字节每秒,每分钟的费用是三美元。

在回到美国之后,我们很快说服了美国能源部的Bob Woods资助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之间租用的AT&T卫星通信线路。但是从那之后事情开始变得困难起来。将信号从北京国际机场连到高能物理研究所就花费了一年以上的时间。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法,包括用红外线和微波传输,最终我们采用了光纤和铜导线结合的办法。卫星线路在1993 年三月份的时候完成,这大大改善了通信能力,可以提高到每秒四万两千字节的文件拷贝速度以及每天大概两千五百封电子邮件的传递能力。关于这一国际线路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中国的学术界,各个研究所开始建立通往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线路,全中国有超过三百名的顶尖研究人员在高能物理研究所获得了帐户从而能够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研究人员通过电子邮件进行通信。

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很清楚地知道下一步是用真正的因特网来替代DECnet联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购置路由器(router),而这必须要获得美国商务部(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的出口许可(Export License)。在大量的文书来往以及和美国能源部、商务部以及国防部之间沟通之后终于获得了出口许可,最终于1994年二月份收到了路由器并于次月连到了世界高能网上(HEPnet)。

按照要求我们通知了所有ESnet(Energy Sci-ences Network)节点因特网将接纳来自中国的网络联接,连接到因特网上的最后一步也就在1994年3月17日完成了。这是因特网和中国大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高能物理学界应该为此而感到自豪,现在中国大概有超过一亿的互联网用户。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