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课题组的双周例会(兼卖ResearchBlogging.org广告)

by 孙尉翔 on 7月 29, 2009

我们课题组的组会

我的导师不止一次在课题组的双周例会中灰心地质问:

我都不知道搞这个东西有没有意义。你们觉得有没有意义?要不要搞下去?

每隔一周的周四晚上七点四十五分开始的课题组例会上,轮到的研究生需要向大家介绍一篇他最近看到的一篇Paper。

如何介绍一篇paper?这不是一个一两句话能回答的问题。

从结果来看,我们的同学基本上是以论文的组织结构为顺序来讲的。PPT的开头,当然是论文的标题、作者、单位、发表的期刊年卷期等等信息。这是我们导师总会看看是谁发的,哪儿的人,他认不认识。如果有他了解的信息,他还可能会插嘴介绍一下,例如这个人是谁谁谁的儿子,哪个期刊的主编,哪个牛人的学生,先是在哪里,后来去了哪里之类,当然除了八挂之外也会有很多对该人、该单位甚至该国研究的水平和特点的评述。

然后,演讲者就会进入论文的introduction部分。大多数同学们都很认真的。他们往往并不是把所要演讲的论文的引言复制到PPT上,而是把引言所描述的这一整个研究现状了解到脑子之后,再从PPT里显示出来。往往会同时提到其他相关文献,从别的地方找到图片,力求向同学们介绍比要讲的论文的引言更丰富的研究背景。但是,我的导师往往还要问,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作者要做这个,既然人家主流方法都这么好了(正如研究背景所介绍的),为什么又要用新方法?为什么要加新东西?最终是想改善什么?……等等。而实际上,大多数日常看到的paper,并没有如此明显的impact,多数是所谓“me-too paper”,凑个数儿。导师问的这些问题,有时会让演讲的同学挺为难。

之后的实验和结果部分,其实就是考验学生看懂了这篇文章没有,每个图代表什么测试结果,用来揭示什么事实,文中作者又根把这些结果作出什么推断等等。很容易预料到,导师对此部分最经常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根据这个测试结果就能推断这样的结论。很多文章的测试手段和数据有限,但是推断却很definitive。

学生讲完后,导师还会让他把PPT从头到尾过一遍,具体地就其中的细节进行提问。其他老师也会这样。偶尔,场下的学生也会提问。但其实,讨论热烈的情况很少,这种情况一般在当晚的那篇论文中有些奇怪的地方,场下有人觉得不合理,又有人觉得未必不合理,形成了讨论。我们课题组的一位老师,经常敢于发表关于发文章这一“行当”的“辣评”,也经常能活跃场上的气氛。但总的来说,七点四十五分开始的会议,正式讨论很少能超过八点十五分的。有时当晚的论文比较没意思,老师们没什么可问,学生们又没多少认真听了的,会议草草收场。

于是,导师才会生出文章开头的灰心疑问。但是,从我上述的观察来看,我认为我们课题组的例会还是有益的,开还是比不开好。由于组会是硬性轮流要上去讲的,因此它杜绝了那些平时从来不关心本研究领域,从来不看paper的呆瓜研究生在本课题组出现!

组会就是Research Blogging

我不知道其他同学怎么看待组会,但我认为组会使我有机会认真地研读一篇paper,了解一小块研究领域的现状——它的基本问题和目前解决程度,了解一项研究的方法——结果——推断这一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了解实验数据是如何组织成一个story的。同时,导师在会上的对研究工作的评价,也无形中提高了我的认识水平,这是很宝贵的提高途径。常常意识到研究生式的幼稚看法和导师式的成熟看法(或者说不同的视角吧),有利于我更快变成一个合格的导师,顺利地吃这碗饭。这难道不是很大的好处吗?

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好导师,你可以自己在博客上进行research blogging,让其他同行一起帮你开组会。

你也许担心,在博客中写这样专业的东西,会被冷落。现在,ResearchBlogging.org即将开通中文版块。它会改变这一状况。

ResearchBlogging.org发现并聚集网络中讨论严肃具体的研究工作的博客和博文。有博客的各学科研究者们不再需要担心他们的专业性内容会被冷落,因为现在他们可以藉由ResearchBlogging.org使自己的博文成为对同行交流的贡献。目前,ResearchBlogging.org上登记的英文博客已经很多,以致网站的编辑开始进行定期精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ResearchBlogging.org中文版召集RB帮你把学术性的博文展示给同行两篇文章。

Research Blogging和后同行评议(Post-Peer-Review)

相信大家从王志明的博客里了解到所谓“后同行评议”的说法,即在学术论文发表在同行评议期刊(peer-reviewed journal)之后所进行的同行评议。后同行评议可以以很多种形式发生在很多地方。我们课题组的组会,其实就是一个内部的后同行评议,它的结果没有公开到整个学术同行圈子。而Research Blogging则是将这种后同行评议面向整个网络发布,而不对它的读者进行选择,关心者寡。ResearchBlogging.org则使得后同行评议既突破个人和小圈子局限,在网上公开,又有先择性地推送到目标读者(也就是学术同行)那里,达到了两全其美。

最近,深圳大学一研究小组在JACS上发表的一篇关于强还原剂NaH在一反应中充当氧化剂的奇怪论文,在化学博客群体中引起了验证热潮。大家纷纷在自己的实验室里验证这一论文的结果,并在博客中讨论(具体见Chemistry World的新闻Peer review by live blogging)。这就是research blogging集中进行后同行评议的例子。

如果您愿意更多地在博客讨论他人的研究,请支持中文ResearchBlogging.org!

请联系我:andrewx100@gmail.com,孙尉翔

原文地址:http://www.andrewsun.net/xiangge/?p=411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