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尔兹曼是连接麦克斯韦尔与爱因斯坦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但是,在1906年9月5日,他在一间旅馆房间,用一截窗帘绳索,结束了自己62岁的生命。
他的一生充满了荣耀和掌声,25岁就已经成为奥地利格拉兹大学数学物理学教授,后来声誉愈隆,被奥地利举国公认为该国最伟大的科学家,并终身受到科学界最高的待遇。
他的婚姻也非常幸福,32岁结婚后,与妻子一共育有2男3女。
在很多人看来,他从来没有遭受贫困的威胁,也没有遭受过感情的折磨,一个很好的生活环境的人,怎么会选择自杀的呢?
他的自杀,令时年19岁的薛定谔震惊,还令时年17岁的维特根斯坦灰心:前者本来期望数月内在玻尔兹曼的指导下学习理论物理,而后者其时也正筹划着投入玻尔兹曼的门下。
这一场人类智慧历史上罕见的悲剧,是为什么?
后人寻找到了很多的原因:
1,他年老之后视力极差,最后几年完全靠助手给他念科学文献,再通过口述给妻子来写作文章;同时还有哮喘病以及其他并发疾病;
2,他是原子论的坚定奠基者,但他所在的奥地利物理学界,主要氛围是以马赫为首的反原子论的唯能论者,而他壮年时期在德国的经历,使得他习惯于与声气相通之朋友的交流,这使得他的晚年非常孤独;
3,最重要的是,从1888年开始,他开始陷入精神疾病的陷阱,愈到后来愈加严重,以至于晚年他不得不求助于精神病医院。这一痼疾直接导致了他的自杀行为;
。。。
上述第三点,看起来是一个不错的答案。因为第一第二点,一般常理下,都还不至于令人自杀。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的话,这个第三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可以使得其自杀行为合理化的描述方式,而已。
因为,如果分析导致他陷入精神疾病的诸多生活挫折,就可以大体评判其精神心理演变过程,以及相应的一般境界。
大致罗列一下他所遭受的一系列心理挫折:
1,1885年,他41岁时,母亲去世,对15岁即丧父的玻尔兹曼造成极大心理打击,致使其在该年一整年没有写任何科学论文,甚至没有写过一封信件。
2,1887年成为格拉兹大学校长,1889年成为奥地利皇家宫廷顾问。玻尔兹曼从单纯的学术圈,到逐渐参与或主持一些世俗事务以及校园政治,这些对于他来说,都构成严重的精神压力。
3,1888年,为了是前往德国任职还是留在奥地利,这一选择所带来的犹豫取舍令其非常痛苦;
4,1889年,其11岁的长子死于阑尾炎,他因此而自责没有足够重视长子的病情;
5,后来他的每一次跳槽,其间的取舍犹豫,都足以严重地折磨他;
6,一方面他很享受甚至很在乎外界给予他的至高名誉,另一方面他又得面对占当时主流的唯能论者对他的学术观点的质疑甚至否定,这一直使得他很难获得内在的平和与宁静;
。。。
就这样,长期的抑郁,累积到1906年9月5日,为了满足妻子多年的一个心愿:前往杜伊诺旅行,他带着妻女下榻在杜伊诺的一个旅馆,”那天他看起来特别兴奋,而当他妻子和女儿去游泳之后,他采取了这一行动(自杀)。”
很明显,那是他极度郁躁症发作的一天:特别兴奋之后,常常紧跟着极度的沮丧,在缺乏旁人监护的情况下,他无助地产生了极端行为。
如果,把玻尔兹曼放到东方思想传统中关于人类精神的普遍框架里,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和思想家,但,在精神上,是一个平庸的、心理脆弱的普通人。
由此,我们可以一窥,西方思想,与东方精神,之间的裂隙,赫然出现。
史料来源:Ludwig Boltzmann: The Man Who Trusted Atoms, 1998。(中译本:玻尔兹曼-笃信原子的人)
更多请见:kosmos.cn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