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物理(6) — 从抗战胜利到上海解放

by hrma on 3月 21, 2009

本文内容来自任有恒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整理的“交大物理系史”,这部分内容原封不动的收入了“上海交大百年物理”一书。我对原文做了个别文字修改,删去了一些内容,对个别资料做了校对。 感谢任有恒先生的努力,为我们留下了一份比较完整的史料。


 

1945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重庆交通大学师生员工准备东下上海交通大学准备由旧法租界迁回徐家汇原有校址重庆交大东下以后国民党政权把上海交大称为伪交大伪学生”,留沪的教师一律停职上海交大学生一律要甄别一切校产包括图书仪器机件等全部接收国民党教育部这一决定引起上海交大师生的竭力反对社会舆论也不赞成这一决定重庆交大教员中不少老交大校友也认为这一决定有点过分在各方压力下国民党教育部不得不收回成命取消甄别伪学生的决定1946年将上海交大改称为临时大学”;所有保存的图书器件全部运回学校原址师生员工基本上全部进入临时大学这种局面维持将近半年成

 

此时前理学院院长裘维裕管理学院院长钟伟成(抗战胜利后返校受命负责临时大学教务重庆东下的交大仍由重庆的陈大等负责不久两个交大合班上课由吴保丰任校长经过地下党组织深入群众工作两个交大的同学逐步消除隔阂形成一个整体国民党教育部歧视上海交大这个组织不仅使学校行政上发生了不必要的阻滞而且在并校后的教职员中产生了帮派”。上海交大原有的教授多半年龄较高学识经验与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他们在交大的历史和创办精神也比较悠久自然而然是交大的元老”;重庆交大的教师多半年轻不光是上海交大老教授的学生年轻好胜喜欢弄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少壮派”,组织了所谓教授会,表面上也不得不尊重老教师,然时有明争暗斗发生。这种情况历时二、三年,双方才明白过来,一致反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一致赞同当时的学生运动,由此才消除教育部所制造的隐患。

19465月交通大学恢复了理学院、工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三院制,成为正规的理工科大学。在这一时期中物理系的办学宗旨为:

(1)培养人才,改进技术为工业文化的需要。

(2)灌输基本科学知识为高等教育师资提高质量。

(3)以理工结合开阔眼界为工程技术人才提高素质。

此时,学校的设置已有土木、机械、电机、航空、造船、工管、化工、纺织、水利、轮机和电信等11个工科专业,理学院仍设数学、物理和化学三专业,以及管理学院的工业管理系等,都要求上物理课程和物理实验课程。每小班约30–40人,两门课程的总人数每周约1500人以上,因此,教师人数亦相应的需要增多,教学仪器也需增加几倍,实验室开放次数也随之而增加。任务繁重,首先在教师的数量上体现出来。此时系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助教15人。师资的力量来自上海交大和重庆交大合并后解决了一部分;由原有教师提升了一部分;由他校聘请了一部分;由本系毕业生中留用了一部分。所有教授都担任普通物理教学,1946年起副教授可以讲授物理大班课,讲师、助教的主要任务是在实验室工作,也有部分时间要协助教授工作。学生习题要做,要交,但是不改。

 

1946年交大各部门都从“法租界”迁回徐家汇原来校址。普物实验室仍安排在上院东侧底层和二楼,为一、二年级理、工各系相应年级学生的实验基地。总共有六大间,每间面积约150平方米,每间安排二到三个实验;学生总数约1000人左右。上午、下午各有一次实验,有时也在晚间安排一次;每次约三小时,实验内容尽量与讲课配合,使学生学用结合,对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科学馆已经修复,其西部底层和二楼十二小间,每间面积约20–30平方米,作为高等物理实验室之用。 底层109室及111室中有一套X光摄影仪的固定装置,是从法国进口,摄拍晶体结构;113室、115室及116室作为力学、物性学及热学实验,每次每室安排一组实验(2–3人),每星期一二次,由于本系学生不多,学生能安静地操作,每次实验约三至四小时;底层尚有金工车间及暗室。二楼每间作为光学、电学及高频实验室之用。科学馆底层及二楼的北部各有一阶梯教室,每室可容纳200人,作科学报告及平日教学之用。由于是阶梯教室,作示范演示极为方便。过去高等物理实验皆“寄生”在普通物理实验中,彼此都感不便,如今分开,各得其所,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由于学生人数已增加了四倍,原有实验仪器已不敷使用,本着实验和讲课配合的原则,决定要增加仪器套数,添置仪器的方针如下:

(1). 暂定添置的套数为由2套改为8套,另备一套为临时损坏的备用代替品。

(2). 尽量使用国产出品(如电表等向大华科学仪器公司采购,以代替Westen牌),并以节约为原则。

(3). 鼓励新建厂商(如科培仪器厂等)抄袭国外产品。由我校借出外国产品为样本,制成后还我样品,并赠我校一套,我校向该厂订购时能取得最优惠待遇。

(4). 市面上无法供应时,由我系自己动手,向有关厂商购置零件或材料,由自己小修配工厂加工改造(如制造灵敏电流计等),有些保密部分不致泄漏。

(5). 每年要创作一到二个实验仪器,推陈出新,更新实验内容(如光栅的复制等)。对老旧仪器亦须更新换代,保持朝气。

(6). 1947年周铭教授为教务长,这一年中曾分得1500元美金,向国外购置一些仪器和零件,为开辟新园地作准备。

(7). 添置仪器工作由周铭教授为主管,任有恒副教授、顾元壮助教等人具体执行。

 

经过二三年的努力,全部实验仪器已由2套改为8套,(另有一二套备用),所花费的经费不过近千元,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实际上上级并未拨款作添置之用)。对实验室的日常安排,减轻了负担,使学生的动手能力稳步提高。

由于理工科各系的班级增多,每班人数也有增加,需要的教师也随之增多。教师的性格各异,国内没有统一教材,各教师所用普物参考教材大致有三种:

(1). Ernst GrimsehlA Textbook of PhysicsVols 1—5;

(2)N. H. FrankIntroduction to Mechanics and Heat, Introduction to Electricity and Optics.

(3) F. W. Sears and M. W. Zemansky: College Physics, Vols 1—3.

第三种使用得最多,使用时间也最长。有的教师不用固定教材,以口授和笔记为主。教师人数众多,教学进度不一,教学大纲就很难一致。习题虽然统一布置,但统考就不能实行。每学期只能进行二次期中测验和一次大考,评分标准亦不能划一。老交大的“要求严”传统已形同虚设。1948年曾由黄席棠编纂中文物理教材,其中不少采用德国教材,试行不久即遭否定而弃置。因此,在这一段时期中,教学情况各自为政,比较紊乱。但充实学生的基础仍然保持不变,“基础厚”的作风始终没有丢掉。物理教学仍旧保持为二年制,实验亦不放松。教学内容中逐步加入一些世界上的新成就。

 

1945-1949年间学校在国民党政权控制下曾发生不少动荡,较大的约有5次,此处介绍两次:

 

1947年春,国共谈判宣告破裂,蒋介石政权挑起内战,进攻延安。当时物价飞涨,涨风迭起,民不聊生。国民党教育部长朱家骅下令:交大停办航海、轮机两系,并取消一个学院。此事引起了群情愤慨。爆发了护校运动。师生员工代表和学校领导几次赴京请愿,都毫无结果。1947513日全校有二千多学生(占当时学生总数的95%)决定由学生自己赴京交涉,自己开火车向南京进发。交大原有机车系,驾驶火车并非难事,同学们跳进货车20几辆,找来火车头,自己开车向南京出发,浩浩荡荡震惊全市。中途见路轨被折断,曾三次修复,继续西行,行到安亭附近,当夜教育部长朱家骅不得不收回成命。并签署对学生的举动不加追究,答应学生所提出的要求。514日晨,学生大队撤回校内。

 

1949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已横渡长江,百万雄师直指江南。国民党已势孤力促。此时学校已被迫停课,4月底学生被迫疏散。学校中自工程馆前门起已筑起一条竹篱笆墙,将学校划分南北两区,交大职工只能在北区活动,进出概走后门(今二号门)。学校领导通知各系努力设法保护自己的单位中仪器机件,成立“应变”小组。物理系也成立了所谓“应变”小组,组长由周同庆负责,各实验室负责人要对自己实验室中仪器设备妥善处理。为了避免在“拂晓”前遭到破坏,必须“坚壁清野”。决定:存放上院的普通物理实验仪器,体积较大,数量较多,搬迁不易,实行深埋地板下(因上院实验室地板下有1.5公尺的通风道),表面上仍将地板复原,不显痕迹;科学馆各室仪器比较高级和精密,必须拆卸装箱,暗中运往本市岳阳路中国科学院地下室存放;教师各自回家,学生回家时发放车贴,等上海解放后再返校。

 

这些工作由本系教职工全体动手,对外保密。19494月初,在二日内紧张深埋了上院普物仪器,一周内也将科学馆的物资全部秘密迁出,静待“天明”。1949426日凌晨,国民党政府进行了大逮捕的镇压行动。物理系四年级学生刘复祥也被捕,囚禁在(今建国西路)达人中学内。后在社会各界声援和党组织的努力营救下,被交保释放。

 

1949525日清晨,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徐家汇,28日解放了上海全市。交大物理系职工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同时,即进入各实验室,维持治安,清扫垃圾。随即撬开地板,进行检查。所有深埋仪器的数量不缺,但因地下潮湿,有些表面已经发霉和锈斑(深埋期已近两个月),稍加修理,即能恢复使用。这一次深埋的损失是微乎其微,一致认为在短期内深埋仪器,是及时的而且是节约的。至于存放中科院的仪器,因原箱未拆,保存完好,于六月初亦陆续搬回各实验室,重行装配调试,除玻璃器件略有震碎外,其他概无损失。

 

在此期间物理系毕业的学生有:

1946年毕业潘耀鲁、 殷大敏、 黎立学 

1947年毕业陈玉、 胡国定、 虞承高、 詹家驹、 孙洁、孙

1948年毕业朱泳春、 沈立珩、 陈宏毅、 蔡(日卒)盎、 董金渊、屠善洁

1949年毕业胡盘新、 郑元洪、 刘复祥、 朱壁文、 宋贤珠、

沈一英、 周雄豪

Leave your comment

Required.

Required. Not published.

If you hav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