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实相-重温陈寅恪的一句话
by kosmos on 12月 7, 2007
其实我喜欢的人,并不需要洋洋洒洒读它一万言,几个字我就可以决定是否喜欢,然后,可以再也一个字,都不看。
陈寅恪,就是这么一个我喜欢的人。
重温一下,当初我之所以喜欢他的那句话:“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
其实绝对不止是古人,任何的阅读体验,终极皆需如此,方可谓善读者。
陈的这句话,核心的概念在“理解”上。
理解,是一个极其深奥的概念,Jaspers (1883 – 1969)曾经在这个概念上下过很大的功夫,特别是,从精神病学的角度,那是他最独特的贡献。他有过一个断言,理解本质上是不可能的。
其实,他这个结论是深刻的,套用我们的公式,深刻的结论的反命题也是深刻的,所以,我们同样可以说,理解本质上是必然可行的。
把这两个结论放到一起,就圆满地表达了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我们来看可以举哪些例。
【历史的】
任何一个非自己的他人,无论其是生活在你的时间,还是生活在另外的时间,这个差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理解的是他人,而非自我。
理解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宏深的问题,但总是有迹可寻的,因为你对自己的理解,直接关系于你的行为,以及你的行为的效果,当然,这个行为是指从最小尺度一直到最可能大的尺度的你的全部行为。所以,一个最简单的试错认知方式,就可以保证你开始对自己进行初步的理解。
随着试错经验的积累,你会开始学会使用抽象,因为抽象是在我们的记忆力有限的前提下,不得已的,也是唯一的认知出路。
相反,已有证据表明,黑猩猩的短时记忆力超过人类(1),正好提示,记忆力的限制也可能确实是抽象能力之所以产生的一个选择压力因素。
而抽象这种认知方式之所以能够行得通,只能说是出于这个世界的神秘本性:这个世界同时存在于多个层面。而我们人类,能够籍由认知的渗入,逐渐自由攀爬于这些不同层面。
好了,正是由于我们掌握了抽象的方式,我们就可以走出自我,走向他人。因为,在我们的认知水准尚处于具象的时期,等同于现代人的儿童期,我们与他人的交流,只能局限在具象的交换上。而这种交换,并不足以令我们建立真实的关于他人的概念。这一个结论,我们可以到儿童对自我与他人的意象心理上寻获证据。
就是在这个走向他人的路途,我们开始面临理解最艰巨的困难,也正是在这里,发生着Jaspers所谓的本质不可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本质可行。
所谓的本质不可能,是试图强调,在具象的意义上,自我内部呈现的具象,与他人那里被观看到底具象,本质上是两两不同的对象,就好象是费米子。举个例子,我刚才觉得惭愧,和我昨天看到的你的惭愧,是两个不同的心理对象。
所谓的本质可行,是试图强调,在抽象的意义上,性质相同的对象,是可以被概括到同一个范畴当中去的,也因此,经由自我经验抽象出来的范畴,是可以运用于他人的内在过程的。同一个例子,就是我的惭愧,和你的惭愧,终究都还是惭愧,我也因此能够大体得知你的心理感受。
一旦我们开始抽象的进程,人类的认知任务就开始显现其莫测的前途。但有一个标尺是存在的,就是:
1,有效的理解总是存在的,所谓有效的理解,就是,本质上可被检验为确实的理解;
2,
如果以甲对乙形成有效理解,来定义为甲乙之间的偏序关系,那么我们总是可以构造一个理解的队列,使得理解在人群中,呈现为不断的传递着的进步。换一个通俗
的说法就是,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假设存在一个完全(或针对某件事)能够理解你,但你未必能完全(或针对某件事)理解对方的人,那是合理的假设。
在此意义上,对于精神病人,我们终究还是可以逐渐做到去理解的;而对于古人,我们同样是可以做到去理解的,当然,前提是,你必须相对于你的理解对象,处于队列的上游,至少,是不能相差太远。这,也就是陈寅恪之所谓“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关于那个队列的详细讨论,得另外进行。
【自然的】
对于自然,要理解,是常见的观念,但要“同情地理解”,却是少见的观念。
对于自然的理解,同样是从试错经验的积累开始的,而后也同样地走入抽象之境域。
与历史或心理的对象不同的是,自然的对象,我们有更明确的对话手段:实验。而在实验中形成的对话态度,正是我们理解自然时,所必需的基本的同情。
进一步,随着对自然理解的深入,我们越来越需要在贴近存在的抽象这个层面上,来遂行理解。尽管,常见很多临时或错位的观念出现在这里,例如,对称,简单,美,…诸如此类的观念,很多人都喜欢拿来用做理解的情态,实际上,这些情态都并非足够“同情的”。
待续。
(1),最近有一个实验,是在触摸屏幕上随机摆放10个阿拉伯数字的方块,呈现的时间大概1~3秒左右,然后方块的影像留下,而数字消失,任务是,按照数字大小顺序,触按那些方块。受训能够识别数字的黑猩猩与普通人的对比试验表明,黑猩猩的短时记忆能力表现明显强于人类。
more@kosmos.cn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