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ayan 讲到一个很有趣的事情,转载一下:
《横跨十个千年的沟通方法》(Communication Measures to Bridge Ten Millennia)。
这是一个报告,主要作者是印第安纳大学的符号语言学教授Thomas A. Sebeok,发起者是美国能源部,针对目标是核废料处理。这两个东西是怎么联系到一起的呢?原来这些核废料是装在某种桶里,然后深埋在某些地方的地下深处。为了避免不知情的人到这些核废料场上挖坑,从而引发不可知的危险,就有必要在这些地方设立标志,告诫人们不要在这些地方乱挖,甚至根本不要接近。如果只考虑现在,可以画那个标准的核辐射标志或者再加上警示语句,就像“光纤无铜,挖也没用”这样的;但如果要考虑到这些废料的长远影响,比如10000年后它们的危险才会消除,而人类自己在这未来的10000年里已经破坏了文明,退化到穴居、根本看不懂什么标志和英语什么的,那该怎么办呢?或者就算人类一直正常发展,10000年后的人是否能看懂今天的标志呢?于是这位教授就被赋予这一伟大的使命,研究一种可靠的可以把信息传递10000年的方法。
很不幸的是,Sebeok领导的小组最后的报告给出了一个消极的结论,他们认为,这个任务是不可能的,这种标志不存在,没有任何方法可以保证信息在10000年后可以被有效理解。
但是,按照美国人积极向上的不要抱怨问题,要提出Proposal的思路,他们提出了一个思路,即建立一个委员会,或者叫使命团,就类似于某种宗教上的神秘组织,像“达芬奇密码”中提到的郇山隐修会、天主事工会一样,肩负神秘使命,秘密地保守着一个秘密,那就是——某某地是个核废料场,不可靠近——为此目的,他们即便把这条消息变成一个民间神话传说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个报告可以从面网站下载到,详细内容也应该很有趣。
不知道最终美国人是否听从了这个计划,这个神秘的“核废料隐修会”是否已经存在了呢?但这个研究结论告诉我们理解的人类历史是多么地不可靠,一种文明又多么地容易中断。说英语的人读中世纪英语已经有困难,我们学习一下可以读2000年前的文字,但是很长时间以来,专门研究文字已经成为一种学问,称为“小学”,以至于许多国学学者批判他人著作,就说一句,小学不行,就判了人家半个死刑。孔子时代已经要努力维护周公之礼,汉时孔子那些东西也已经要各路学者来回解读;要往前说到商朝的文化,也只有近百年挖出的甲骨为证了,上面还有很多字至今没有解读,至于已经解读的那些意思又对了多大成分,实在是很难说了。
摘要
1980年,美国能源部设立了人类交流任务级(HITF),来研究核废料场在封闭之后的最终标记问题。它的任务是设计一个方法,来警示未来的人类在搞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之前,不要在这些地方进行开采或打井的活动。因为在10000年的时间里,人类世代之间交流越来越弱化的可能性很大,所以必须设计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警示系统。本报告对此问题进行了符号语言学上的分析,并对其进行讯息和符号理论上的研究。由于涉及的时间很长,本报告建议创设一种讯息的中继或接力系统,这一讯息应包括一组图标,索引和符号;同时应保持该信息的高度冗余。
总结
所有的自然语言,扩展一下,所有的人类交流系统,都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是一个广为接受的结论。而且,这些符号语言系统更会发生越来越大的变化,当未来世代的人类试着去理解它时,其表意功能会变得不可靠(比如中世纪英语对我们而言),甚至是完全不能理解。对书写形式和口语形式来说,这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对的。
接下来的结论是,并没有一种万无一失的交流方法可以管用到10000年以后。要想有效实施这一计划,必须把要传递的信息再次编码,并且按相对不太长的间隔进行重复的编码。为此,强烈建议创建一种“接力”传播系统,内建加强机制,为了强调起见这里把它称为“核能祭司”,也就是一个使命团,同未来的政治动向保持相对独立,由团员自己选择一切手段来加强这一讯息,包括那些带有民间传说性质的手段。
不论何种情况,所有的讯息都应当尽可能地保持最大冗余,明智地混合使用语言和非语言元素,最好包含图标、索引和语言符号的组合。
最后,只要可行,此任务也应从一开始就考虑国际合作。
信息空间上的传递相对常规,这种时间上大于千年跨度的信息传递⋯⋯都不知道如何说起。
信息的空间传递有些情况下也面临相同的处境,比如地球人试图与外星生物取得联系。
结论里提出的“接力”传播系统,和光纤通讯挺像。
Leave you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