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为 “科学2.0” 的文章

Mememoir: A Better Wiki For Science

by Yan on 9月 6, 2008

WikiGenes 是一个关于基因、化学物质、病理等等的 Wiki,它背后的系统叫 Mememoir。Mememoir 与 WikiPedia 背后的系统 WikiMedia 的主要不同在于,它着重集体写作的 wiki 文章的署名问题。从《自然》杂志上的文章这个演示视频看到,文章中的每个词都链接到具体作者。WikiMedia 通过历史记录原则上也做到了这点,但没有 Mememoir 那么直观。除此之外一个重要特点是引入了针对作者的评价系统。

Solidot 的介绍:

科学界的Wiki——Mememoir 是一个全新的 Wiki,目前以 WikiGenes wiki 的形式进行开发。Wikigenes (Mememoir )是一个基因信息数据库,由 MIT 的访问学者,瑞士人 Robert Hoffmann 开发。对学术界的科学家来说,著述是他们的生命。在 Wiki 发表学术文章短期内未必会对他们的职称有多大影响,但 Mememoir 多少可以让作者出众,另外,Mememoir 还可以让读者对作者及其文章打分。Mememoir 的开发者还寻求将 Mememoir 开源的可能,Robert Hoffmann 说,这是后期会考虑事,目前正集中精力运行 Wikigenes 项目。 “

谁在评论科学论文?为什么?

by Yan on 7月 25, 2008

自然出版社在考虑开放 nature.com 上的评论功能。最近,他们拿到了 BioMedCentral (BMC) 5 年来网站上的评论数据,做了下简单的数据挖掘,得到一些不太激动人心的结果

从 2002 年 11 月至 2008 年 7 月,所有的 BMC 期刊得到来自 753 个用户针对 732 篇文章的累计 945 个评论。BMC 总共出版了 37916 篇文章,所以只有 ~2% 的文章得到了评论。

有三分之一的评论来自作者自己:提供补充材料,指出文中的错误,或者回答别人的评论。只有 8% 的人评论了不只 1 篇文章。

那评论的内容都是些什么呢?看下图:

虽然评论数量稀少,不过自然出版社的帖子指出,评论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多数对文章有所助益。“沙发、板凳”类评论只占到 8 %。

———–

这个结果不太激动人心,但也不意外,很容易理解的。

1、只有作者才会觉得有义务去更正错误,回复读者的评论,等等。
2、要评论一篇学术论文,需要花很多精力(不然审稿人们为什么老会拖很久才递交报告呢?),不像回复 blog/论坛帖子那么容易。
3、如果真地对某篇文章非常有兴趣,并且有想法,人们可能也不会评论,因为要保密。

《环球科学》科学2.0

by Yan on 6月 26, 2008

转自《环球科学》

撰文 M·米切尔·沃尔德罗普 (M. Mitchell Waldrop)

翻译 郭凯声

  第一代万维网技术曾使零售业和信息搜索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被称为Web 2.0的第二代网络技术则以博客、标签功能和互联网社交等新特征为基础,它的飞速发展使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人们不仅可以浏览在线信息,还可以发布、编辑在线信息,并围绕这些信息开展合作,推动新闻报道、商品促销乃至政治活动的发展,在这些传统事业中催生出全新理念和运作方式。

  接下来轮到科学的变革了。少数人(绝不只是年轻人)已经开始借助Web 2.0那些开放性极强的工具,来加速研究工作,而且还不断有人参与进来。目前这种行为还太零散,未形成一种趋势。但迄今为止所获得的经验表明,与传统的科研事业相比,这种以网络为根基的“科学2.0”(Science 2.0)不但具有更多共同参与的色彩,还可以大幅度提升科研效率。

  克利斯托弗·瑟里奇(Christopher Surridge)是基于网络的杂志《公共科学图书馆》在线版(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On-Line Edition)总编,他说:“之所以有科学,不仅因为人们做实验,还因为他们要对实验进行讨论。”批评、建议、分享创意与数据,这些交流活动构成了科学的核心,也是我们修正错误、吸收别人成果并进行创新的最有效途径。瑟里奇发表过多篇论文,他认为,传统的论文同行评议制度仍非常重要,但“论文不过是作者的成果与理论在当时的一张快照。除了引用以及致编者信等最基本的形式,就没有别的合作可言了”。

大敞科学之门-《环球科学》

by Yan on 6月 26, 2008

(来自科学松鼠会,作者为桔子帮小帮主)

四年前,《自然》杂志顾问编辑Philip Ball在《属于大家的好东西》一文中对“众人拾柴式”科研略作总结,在他的三种模型中,大家的才智汇集在一起用于科学研究,再复杂的事实和再细小的错误也不在话下。不过科研也不能白拿好处,作为交换,它必须付出的酬劳是信息开放。展望毕竟只是纸上谈兵,时至今日,下到亲手操作实验的学生,上至实际掌管科研大权的教授,科学界仍对这一理念各执一词。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出了多远,科学研究对更多人敞开究竟是大势所趋还是个人的乌托邦?

“万众瞩目”下的科研

在历史上,天文曾是最寂寞的学科,天文学家独立计算和观测,漫漫等待才换来零星发现。今天,恐怕再没有一个学科有天文学这样的阵容,全世界志愿者的眼睛已为各种空间搜索计划盯住寥廓空宇,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人肉搜索引擎”。这便是Ball开篇第一模型——“大众分析”。天文学家何以让这么多人心甘情愿地免费工作?诀窍显而易见,第一手科研图片亮出来共享,最终发现权还为志愿者拱手献上。维基百科是另一个众人参与众人获益的资源——每个人都不是万事通,但全世界人一番“七嘴八舌”,最终你握在手里便是一份了得的智慧。

OJS - 开放期刊系统

by Yan on 6月 23, 2008

Public Knowledge Project(公共知识项目)是北美(主要是加拿大)一些大学机构的合作项目,目的是探索新技术是否以及如何改进学术研究的专业和公共价值,blah blah blah ⋯⋯ 这些只是套话,我只是想提一下它开发的开源项目之一: Open Journal Systems(OSJ 开放期刊系统)。它是一个期刊管理以及发布系统,提供从投稿,审稿,到在线发表以及索引,同行评议期刊整个发行过程的解决方案。

OJS Features

1. OJS is installed locally and locally controlled.
2. Editors configure requirements, sections, review process, etc.
3. Online submission and management of all content.
4. Subscription module with delayed open access options.
5. Comprehensive indexing of content part of global system.
6. Reading Tools for content, based on field and editors’ choice.
7. Email notification and commenting ability for readers.
8. Complete context-sensitive online Help support.

因此,如果有搞一份比较正规的学术杂志的想法,至少软件是有了。虽然这种正规的学术期刊体系不够二(就是 2.0),但 OSJ 降低了创办学术期刊的成本,正如开源 blog 软件降低了个人网络出版的门槛,开放期刊系统对于推动开放获取,开放科学,等等科学 2.0 想法应当是有价值的。学术出版不应当只为少数几个出版机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