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为 “科普” 的文章

也谈科学中的政治正确

by kosmos on 3月 24, 2009

平衡一下前面的文章,呵呵。

所谓政治正确,就是强规范。
规范性的研究,同样是科学的一部分。对这个问题,信息科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rbert Simon有过很好的阐述。在科学尚无力进行好的实证分析,而又不得不面临行为选择的领域,人类最好的选择,是依据一些理性判断,竖立一些最高利益,在这样种种前提之下,设立强规范。然后从此强规范出发,来考虑如何解决问题。
这就是科学所遵循的政治正确。

“科学传播”,而非“科普”

by Yan on 12月 12, 2008

不喜欢“科普”这个词汇,如果有人称我为科普作者,我甚至会不安。不喜欢这个词汇的人不只我一个,多数人(包括姬十三)谈到这个问题时会说:“科普”给人居高临下的暗示,我有你不具备的知识,我来教给你。

可能真有人是那么做的,大众似乎也习惯这种被“科普”的角色。也许是在这种背景和考量之下,连岳在给科学松鼠会的新书的序中说,科普作者应该谦卑,应该用爱来科普。但是作为偶尔也会写写科学的科学工作者(非科普作者),直觉其中有误解的地方。科学写作如何又必须摆出谦卑的姿态,必须有爱了。就像要求作家,歌星们谦卑,有爱一样,虽然不幸地,我们这个社会就是这么要求他们的。

科普,也就是科学普及(Popularization of Science)是科学传播(Science Communication)的结果,但在中国是被想当然地认作目的的。用科普来指代科学传播,用目的来命名一种行为,这也许是让人不安的根源。人们多以实用性的观点来看待科学传播,赋予其太多社会责任,为什么科学传播不能以自得其乐的方式来做呢?

一般人(包括连岳)理解中的“科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但这其实只是科学传播中最为基础的部分。(为了说明我的观点,只好来点老生常谈,不喜欢的跳过。)科学传播还应包括科学思维、方法、和思想的传播。科学传播也不应该是单向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交流,科学工作者也会从中受益。

关于科普的吵闹

by kosmos on 12月 11, 2008

最近有个关于科普的吵闹,蛮大声,起源是松鼠会网而优则书,出了本书,然后请了个“文化人”连岳作序,对于这个序在松鼠会的网站上起了争持,有人叫好,有人叫不好。然后这个争执传染到牛博网,传染到一堆网络博客那里,包括科学网的博客社群,包括物理专家李淼。。。
这个事情我看很好,松鼠会是姬十三组织起来的,他组织出书,爱找谁找谁,有异议的人估计是潜意识把松鼠会等同于中国科普了,因此而觉得找这么个文化愤青(或者说被理科生蔑视的文科生)作序,有污中国科普。
且不说“中国科普”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早年俺也参杂过“中国科普”,发过百来篇所谓的“科普”,个中甘苦自知之。
首先松鼠会出来不容易,民间一堆人,借助一些媒体的力量,和网络IT群的力量,松鼠会在满中文网漂浮着的大神之中,跳了出来,很值得高兴,学科学的人总算有了一个发声。而这个发声,由于其特色日彰,也引起了评论的分化。
支持者觉得好,用富于网络色彩的语言讲解科学知识,比起传统的大百科式语调、动脑筋爷爷式语调、漫游未来世界式语调、三九健康网式语调…要明显高一筹。

科学松鼠会

by Yan on 10月 11, 2008

对于部分人来说,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人们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

我对科学的看法

by jake on 12月 4, 2007

时下,科学、科普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名词,然而究竟什么是科学,什么又是科学的精神?某人也许是一个很好的Thinker,他对这个世界有一整套完美的描述和认识,然而他是一个科学家么?科学是唯一可信赖的人类思想产物吗?

无疑,科学仅仅是描述这个客观世界的一种方法而已,它本身并没有凌驾于其他思想意识形态之上的意思。例如,任何一种宗教都有一整套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很难说宗教的那些看法就是错误的。但是,他们的确不是科学的,原因就在于,科学这套描述世界的方法有它自身的特点。

我认为科学世界观仅仅有两个前提:一是试验观察,另一个是逻辑推理。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无非来源于观察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科学崇尚一种绝对客观的精神。反过来讲,任何主观武断的判定,即使它再正确,它也不是科学的。所以我们说很多东方宗教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许是正确的,但它不一定是科学的,原因就在于这些东西是以主观体验为基础的。

不过,我们也不要被科学的这两种方法吓住,换个角度讲,科学本身并不是一个异常机械死板的教条主义。他给自由思想以及天马行空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关键就在于我们应如何选择观察和推理。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从某种角度说是一个观察者“看出来”的世界。同样一个事物,你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样,在逻辑推理里面也是这样,任何一个公理体系都来源于公理,然而公理的选择是主观的,是允许科学家“天马行空”的。这话说得有些绝对,不过回头看看爱因斯坦当年的创举其实有很多属于奇思妙想的成分。